挂载空空导弹的国产战机
地勤人员挂载中距空空导弹
有一种经典空战叫“超视距空战”(BVR),也就是战机飞行员相互看不见,却能用射程超过几十公里的中距空空导弹取胜。不过,这种导弹有主动式和半主动式之分,如果是后者,飞行员还得继续拿机载雷达制导一段时间,直至导弹击中目标,其间不能有大动作量的机动,否则导弹就会脱靶。可这样一来,不能迅疾机动的飞机就容易遭敌偷袭,自身也处于“生死时刻”。
以弱对强
那次战区空军组织战术对抗,我们团与兄弟团对垒,双方都驾驶国产“二代半”歼击机,但他们的型号比我们新,且有质的飞跃,能挂载国产主动雷达中距空空导弹,导引头能自主引导攻击,飞行员“发射后不用管”,即刻实施脱离机动;而我们使用上一代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虽然有效发射距离与对手相当,却没有主动雷达导引头,发射后仍需载机雷达制导,属于“发射后还得管”,技术差距较大!
所谓“技术决定战术”,兄弟团自然把装备优势发挥到极致,奉行“即打即离”和“打中不打近”的套路,即“发射”完“有脑有眼”的主动制导导弹后就脱离,根本不和我们接近,不给我们攻击机会!换句话说,我们哪怕要用中距空空导弹去“回敬”,“还击窗口”也转瞬即逝!
战术对头
技术落后,就用战术弥补。我们想出了扬长避短的招数,终于在关键性的双机对双机的对抗中扭转局面。
那次对抗中,我担任长机,也是主攻机;僚机佯攻,掩护我攻击。为了迷惑对方,我们编成疏散的双机编队,僚机在我前面5到8公里,比目标飞行高度高出1000米,而我则采取低高度,比目标飞机低2000米。虽然对方先进的机载脉冲雷达也具备下视能力,但毕竟不如上视距离远,只有上视距离的一半多。如此布局有利于僚机吸引对方雷达的扫视和注意,从而掩护我从低位主攻,出其不意。
果然,在70多公里的时候,僚机首先被对方雷达发现,并很快就锁定。僚机即刻向右回转180度,从对头状态变成机尾冲向目标。这可不是逃跑,而是战术动作,专业术语叫“置尾机动”,是利用脉冲雷达的特性,能很快让对方丢失目标。
等到双方战机距离拉近到50公里时,这本该是让机载雷达照射的合适工作距离,但我们并未给雷达加高压到“全通”状态,仍将雷达放在“初通”位置。因为雷达开机过早,能否得到目标还不一定,却会提前泄露自己的行踪。
再说对方飞机雷达丢失我方僚机后,只好重新转入搜索,却一无所获,直到双方距离接近到40多公里时,又下视发现我的飞机,随后也锁定了我。我从告警器上判断出这种情况,便左转90度角,同样利用脉冲雷达的弱点,让对方雷达丢失目标,无法对我实施中距导弹攻击。
诱敌深入
为了进一步隐秘接近对方,我在左转90度后只飞了数十秒,便又做了180度的向右回转,把目标的来向从我的右侧90度方位转移到左侧90度方位。如此一来,不仅能继续躲避对方雷达扫视,还能够进一步缩短距离。当距离压缩到20多公里时,我目视发现目标,这正是我一直耐心等待的最佳时机。我果断“全通”雷达,加上高压,雷达把电磁波发射出去,一个扫射扇面立刻覆盖对方飞机,紧接着便死死地锁定目标。我立即扣下扳机,“发射”一枚半主动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
导弹飞行过程中,我一面保持飞行稳定,使制导导弹飞向目标,一面发射箔条干扰弹。同时,僚机也按照战术预案,不仅在“置尾机动”摆脱对方雷达锁定后不久,即通过半滚倒转机动,重新对向目标,还与我靠近,在我的干扰弹打完之际,僚机接续施放干扰弹,为我提供掩护。
这个“生死时刻”很难熬,我咬牙坚持着,直到判定导弹“击中”目标,才做了急剧机动,脱离危险区。
事后经战场评估和模拟弹(挂载的模拟导弹,与真导弹外形一致,大小完全相同)记录数据判读,我方不仅抢先“发射”导弹,最终击中了目标,而且有效干扰和规避了对方的导弹攻击,所以我们此次中距攻击的确堪称完美! 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