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节启动仪式上的青少年红毯秀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上周六下午,张江科学会堂,突然爆发出孩子们热烈的欢呼声。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长白响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等科学家和科普大咖,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实践工作站站长孙丽崴,还有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的青少年代表们,在红毯上并肩前行。
这是上海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节启动仪式上的一幕。本届青少年科技节将持续至10月,鼓励广大青少年积极加入科技创新实践行列,成为上海未来的科技新生力量。
让学生在科技沃土上成长
上海始终将创新教育作为引领未来的关键,通过不断创新的教育模式与持续发展的科教融合,为每一个青少年点亮通往未来的成长之路。
在申城,教育的边界正在消融——课堂延伸至实验室的操作台,知识生长在院士领衔的经典导读里。据介绍,上海通过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工作站、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青少年创意设计院、青少年工程院等平台,将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科技的沃土中茁壮成长。以此同时,上海正以国际化视野构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新高地。过去5年,上海学子在国际科创教育舞台斩获457项大奖,其中金奖、冠军超250项。
新时代的科学教育需要系统设计、合力驱动。上海正构建起“资源链+云端链”,开发“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汇聚起7000余门课程,科普科创、艺术人文、体育锻炼、健康安全四大领域全覆盖;构建起“名师库+导师团”,院士、科学家、教授、工程师、高校导师,点对点推动科创种子落地生根。
据透露,在为期半年的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节期间,将通过市、区、校三个层面分别开展线上线下100余场活动。
从问号出发培养科学思维
本届青少年科技节启动仪式也是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科创教育分会的重点内容,活动围绕“问号里的成长——科学思维赋能素养提升新实践”,从探究科学问题出发、聚焦科学思维培养、汇聚多方合力,凝聚起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澎湃力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褚诗语在河边发现一只悠然踱步的白鹭时,突然想问:为什么城市里看不到它们?这个问号让她开启了《城市鸟类回归原因初探》,后来她又完成了《上海地区白纹伊蚊调查研究》和《2023春季上海地区鸟撞现象调查研究》。
古筝为何会“跳码”?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八年级陆熠带着这个问号开启了《古筝“弦—码系统”在演奏及调音时的力学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新课题《古筝音色定量化分析和一种琴码改进方案》也“接踵而至”。
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长白响恩为孩子们点赞。她说,希望每位热爱科创的孩子们,用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串联起成长路上的每一个问号,做好自己人生的船长,勇往直前!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