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广告 娄塘横沥河边的江南古宅 伍蠡甫与复旦“庐山村”7号
第16版:新民旅游/广告 2025-05-20

伍蠡甫与复旦“庐山村”7号

扫二维码看视频

伍蠡甫,翻译家、西方文论专家、美术理论家、国画家,作品有《西方文论选》《现代西方文论选》《欧洲文论简史》《谈艺录》《中国画论研究》《名画家论》《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中国名画鉴赏辞典》等。

伍蠡甫在上海出生,曾随家人在长乐新村居住,后来在复旦一舍“庐山村”7号居住过很长一段时间。

学贯中西

伍蠡甫1900年生于上海,他的父亲伍光建曾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物理、数学,最后又转习文学。1911年后,伍光建一家定居上海长乐新村,专事翻译工作。伍光建也是继严复、林纾之后近代中国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曾翻译过大仲马的《侠隐记》(又译作《三个火枪手》)。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伍蠡甫从小学到高中读的都是教会学校,对于外文掌握熟练,对绘画也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伍蠡甫曾经透露,他小时候在父亲书房读到过很多绘画方面的书。中学时代先是学西洋画,后来渐渐对国画产生兴趣,他曾在国画大师黄宾虹的指导下学习国画。

19岁那年,伍蠡甫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在校期间他当过复旦大学年刊的美术编辑。1923年,从复旦大学文科毕业的伍蠡甫赴北京求职,5年后返沪到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校任教。与此同时,他还与孙寒冰等共同创办黎明书局,主编《世界文学》月刊、推出“英汉对照西洋文学名著译丛”。在“西洋文学名著译丛”中,伍蠡甫翻译或合译了卢梭、歌德、托尔斯泰等名家的名作。在1933年和1934年,世界书局出版了伍蠡甫与徐宗铎联合翻译的美国海士(C.J.Hyaes)和蒙(P.H.Moon)合编的中学教科书《上古世界史》和《中古世界史》。

1936年,伍蠡甫在父亲的支持下赴英留学,在伦敦大学攻读西洋文学,倾力研究西方文艺理论。他曾赴德、意、比等八国研习西方艺术,1937年更成功在伦敦举办个人画展。抗战爆发之后,伍蠡甫回到重庆,担任复旦大学文学院的院长。抗战期间,他数度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还曾将画展所得捐献以支持抗日战争。

译绘人生

1946年,伍蠡甫随复旦从重庆夏坝迁校回沪,继续担任文学院院长,入住“庐山村”(今复旦第一宿舍)7号。

抗战期间,上海江湾的复旦大学曾为日军占领,还在复旦校区内建造了一批军官宿舍。复旦从重庆迁回上海后,这些宿舍被分配给教师居住,老师们给它们取了“庐山村”“嘉陵村”“徐汇村”等别名。“庐山村”由五幢三层楼的连体别墅组成,每幢别墅有四个门洞,皆为独门独户,陈望道、靳以、全增嘏等教授都曾在这里居住。为了表达抗战胜利的喜悦,1947年10月18日,伍蠡甫还把所作讴歌祖国山河雄伟的百余幅画作,在北京东路的中一大楼进行了展出。

20世纪60年代,伍蠡甫担纲主编高校文科教材《西方文论选》,他多方求教,事必躬亲,不仅组稿、审稿,还要校对、算稿费、发信等。与工作上的认真负责相映衬,伍蠡甫在生活上俭朴洁净。伍蠡甫的忘年交陈炳曾在文章中回忆:“他三楼的居室,窗明几净,各类常用图书排列有序,一张大书桌,一把靠背椅,一席小床,没有多余的摆设。伍老特别爱清洁,几近于元画家倪瓒的洁癖。举一例:我每次接送伍老时,他都关照司机不从国权路进出至复旦一舍七号其家,要改走国年路进出;按理,一舍大院在国权路近邯郸路处,应走国权路才便捷呀,伍老为何舍近求远?原来国权路头里设有一大垃圾箱,有些居民乱倒不洁杂物,撒满盖外,引来蚊蝇,有损眼鼻。”

文 沈琦华 图 金晶

周边漫步

陈望道旧居

地址:国福路51号

陈望道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在国福路51号这幢别墅内居住。建筑坐北朝南,砖混结构,二层至三层呈阶梯状由西南向东北逐级升高,东南角作二层圆柱形,顶覆绿色筒瓦,檐口带连续半圆券饰,黑色钢窗,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有现代主义建筑特征,同时又有非常明显的西班牙式建筑风格,是复旦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一批历史建筑之一。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旧址

地址:民京路918号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5年迁至民京路918号,现存主要建筑为一幢西式楼房,由罗邦杰设计,新恒泰营造厂承造。西式楼房坐北朝南,砖混结构假三层,红砖清水外墙,水泥假石勒脚,青瓦屋面,底层入口处有学校标志图案。学校旧址内还有原琴房(东楼)和男生宿舍(西楼)。

两江女子学校游泳池旧址

地址:邯郸路47弄8号

两江女子学校由陆礼华于1922年创建,1928年迁南市并几经搬迁,1931年迁至邯郸路47弄8号,设有体育专科、师范专科和童子军训练班,后又建造体育馆、游泳池、田径场。

两江女子学校的大部分建筑在“一·二八”战火中被焚毁,现仅存游泳池。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