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悲欣(生宣、墨彩、局部丙烯) 机器人打拳击 回到心灵的故园 碗底的春天 与树独处的时光 成都孃孃
第14版:夜光杯 2025-07-03

回到心灵的故园

靳凯元

淡巴菰又出书了。因为是她的同事,所以有些作品刊出前我都是第一个读者。她的眼里心中和笔下之所以包容、温暖与节制,是因为始终装有读者的身影——与其说她是在写作,毋宁说她在与一位看不见的朋友分享在外游历时的所见所遇所感,细腻从容,繁简自如。

三年前的春天,我在戈壁捡石头,收到她从异乡发来的邮件。那个40万字的文档,是她近一年的日记。她要我挑选一些“读起来有意思”的篇目,以便结集出版。我心知能在一位专业作家的日记里挑挑拣拣,无非是仗着朋友间的宽容,平日里总说些不过脑子的话,贵在诚恳,她却都认真地听进心里。

一年后,当我捧读着那本20万字的随笔集《那时候,彼埃尔还活着》时,我心里清楚,我当初只是把她日记里那些文字按题材作了个大致分类,最终沙里淘金的活儿还是由她自己完成的。我只是略有些讶异,其中一些鲜活的人物与有趣的经历没有收录其中。直到近日拿到这本《总有个地方现在是5点钟》,我才豁然释怀,原来当年那些整块的稍大的石头都被她悉心打磨,成了一篇篇万把字左右的篇章,有些发表在了《上海文学》为她开的“彼岸撷尘”和《山花》的“西游记”专栏下。这些带着朴素光芒与感动的文字,如今结集成书,如炉中柴火,散发着她一如既往的温暖。

有时掩卷揣想,如果不认识淡巴菰,习惯了刷视频短剧的我还会一页页读下去吗?当然会。

淡巴菰的散文从来不是刻板印象中的抒情悲秋之作,她亦从不写单纯的景物游记,她的文字充满小说式的生动情节与描写,却又信手拈来,不去刻意营造所谓戏剧冲突,让你明明惊叹,又不得不承认那就是生活的本真样貌;而且,单是那些文章的题目,就让你在几秒钟内产生“揭秘”的冲动——与鳄梨有关的日子,献给陌生男子的芍药,棒球场上的麦田……看似随手采拾,却用心有意,我相信这是她做过十几年副刊编辑的功力。读下去,目光在文字间游走,宿命和无常的感叹不时交叠出现,可你不经意间又会不断滋生出本能的悲悯与同感——这笔下的异乡见闻,果真来自一个自小受东方文化熏陶的讲述者吗?有爱,就缩短了距离,就弥合了差异,就如盐溶化在水中,自然而然带来了理解与宽容。

越读下去,你越会佩服这位写作者。不是所有写日记的人,眼睛里都能替读者看见那么多平凡的人物;不是所有的作家,笔端都能替读者记下那么多闪光的瞬间;不是所有的社会学者,都拥有如此持久的兴趣和不知疲惫的步履;不是所有热爱生命的人,都能永远怀着温柔宽厚的心倾听陌生人的自言自语。对淡巴菰这些非虚构文字的阅读,如同在充斥着光怪陆离的片面的参照系里,照见一面真实客观的镜子。明知她记述的异乡人和事与我毫不相关,但也许越是有距离就越是照得真切,我发现她的文字之所以打动我,正是它们一点点映照出了我心底对本真与良善的渴望与向往,它们提醒推送着我回归到心灵的朴素故园——没有族裔、性别、年龄、贫富差异的人如初。

《总有个地方现在是5点钟》,我很欣慰她用了这篇散文的题目作为书名。读过文章的你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乐观畅达,善待自己,厚待世界。我知道,淡巴菰希望她的文字遇到这样的你。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