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
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医疗院长孙立忠
孙立忠教授在云南为先心病患儿做筛查
特约撰稿 左妍
今年3月,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获批成为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专科医院,两个月后正式揭牌。这家位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青浦片区的医疗机构,作为全国首家按三级标准建设的外商独资心血管专科医院,凭借卓越的心血管诊疗能力已在业内声名远扬。如今,从外资综合性医院转型为心血管疾病专科医院,它进一步聚焦专科特色,直面心血管疾病这一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突破传统办医模式,致力于为社会提供国际化、高品质的诊疗服务。
1 聚焦专科领域 区域辐射惠及更多患者
德达医院从运营初期就展现出强大的区域辐射力。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医疗院长孙立忠介绍,超过半数患者来自外地,其中心外科的外地患者占比更高,不仅覆盖长三角地区,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就医。“我们的患者中,二次或多次手术的比例较高,很多都是疑难危重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后才来到这里。”
在心血管专科的细分领域中,孙立忠专注于大血管疾病诊疗,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目前,德达医院开展的手术中,大血管疾病手术占比达60%。在急救效率方面,德达团队展现出惊人的响应速度,患者从到院到接受手术,最快20分钟即可完成。
自2018年起,医院纳入医保结算体系,采用“医保+商保”并行的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多就医选择和保障。未来,随着医院按三级标准运营,医保政策将进一步惠及患者。同时,医院致力于引入尖端手术技术和医疗技术,同时在服务方面持续对标国际水准,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2 创新手术技术 主动脉夹层治疗新标准
手术治疗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生命希望,而孙立忠教授开创的“孙氏手术”是医院的核心技术之一。过去,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以全弓替换为难点,随着材料、外科技术和脏器保护技术的进步,治疗技术逐渐成熟。其中,“象鼻”技术(将一段人工血管置入降主动脉)的应用推动了全弓替换术的发展,但经典“象鼻”技术存在人工血管柔软的缺点,当患者降主动脉过粗、过细或迂曲时,人工血管容易打折或狭窄。孙立忠教授结合介入支架和人工血管的特点,创新性设计了术中支架系统,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获得了良好的假腔重塑效果。“孙氏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使手术死亡率从20.8%降至5%以下,术后假腔闭合率从40%提高到95%以上,再次手术率从30%降至10%以下。
65岁的张先生突发剧烈胸痛,被紧急送往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确诊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病情危急。主动脉夹层如同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一旦破裂,患者面临极高死亡风险。在这危急时刻,孙立忠教授带领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术中,孙立忠精准游离病变血管,巧妙置换受损主动脉段,同时重建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血管。术后,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患者逐渐康复。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复杂新技术能解决复杂问题固然可喜,但如果医生能通过创新手段提供效果好、易掌握的手术术式,将造福更多患者。然而,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全面推广,需要经历漫长过程。”孙立忠说,为了推动“孙氏手术”更快更好地在全国推广,盘古论坛应运而生。该论坛由孙立忠教授团队创立,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福州、哈尔滨等地设立分会。多年来,盘古论坛从单一学科的学术会议发展成为链接中外、覆盖大血管领域外科、影像科、介入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重症医学科及护理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提升了中国大血管疾病的整体医疗技术和学术水平。如今,“孙氏手术”也已在世界多个国家推广应用,成为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标准术式。
3 多学科齐协作 高水准一站式诊疗服务
在管理上设置急救通道、在医疗上采用团队模式,是德达心血管医院应对患者复杂病情的两大“法宝”。
许多病人及家属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找到知名专家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实际上,治疗复杂重症患者,依靠的不仅是某一位“大医生”,更是整个团队的力量。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高度重视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与创新,拥有国际专业水准的专家医疗团队,在心血管领域完成多个国内和全市首例。
医院开设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医学影像与介入治疗科等特色科室,并共同建立“德达心脏团队”,来自各心脏相关学科的专家团队,结合各专业优势,为患者提供包括心血管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在内的一站式心血管诊疗服务。
曾经有一位怀孕6个月的孕妇被查出患有胸腹主动脉瘤,病情凶险。德达心血管医院迅速启动“心脏团队”模式,成功完成全国首例孕妇胸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替换手术。
目前,德达“心脏团队”在复杂疑难病例的冠脉介入治疗(包括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经皮瓣膜置换(TAVR)、左心耳封堵等心血管介入诊疗方面,以及高难度主动脉疾病诊疗(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急诊胸腹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替换)、心脏瓣膜病诊疗、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先心病诊疗等手术治疗方面,均展现出突出技术优势。
“能取得如此成就,关键在于专业团队的建设与患者服务模式的优化。目前,德达心血管医院已汇聚一众业内权威专家。”孙立忠介绍,包括德达心血管医院首席医疗官葛均波院士在内的专家团队,凭借深厚专业造诣与丰富临床经验,成为推动德达心血管医院团队建设与服务模式创新的核心力量。
为打造顶尖团队,德达心血管医院积极引进各学科领域领军人才,搭建起以心外科、心内科、医学影像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重症监护室和护理部为核心的专业架构。一方面,各学科专家不仅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还通过定期学术交流、病例讨论与联合培训,不断强化跨学科协作能力,提升团队整体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医院注重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为年轻医生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与学习机会,鼓励他们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紧跟学科前沿动态,确保团队始终保持创新活力与竞争力。
传统诊疗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视角,难以全面精准应对复杂心血管疾病。孙立忠说,德达的“心脏团队”模式,强调心内科医师、心外科医师、影像科医师、麻醉及重症医学医师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面对患者时,各学科专家从不同专业角度出发,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与分析,共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复杂心血管疾病,心内科医师凭借介入治疗技术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心外科医师根据病情提供手术治疗方案;影像科医师通过精准影像学检查为诊断与治疗提供关键依据;麻醉及重症医学医师则确保手术安全与术后患者平稳恢复。
4 践行社会责任 助力罕见病患者获新生
在心脏医学领域,复杂罕见疾病对医生和患者都是巨大挑战,早诊断、早治疗成为性价比高、社会效益好的应对之策。各类公益组织、基金会在罕见病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四川偏远乡村,王蕙(化名)命运多舛。自幼她就发现自己与常人不同:异于常人的身高、纤细修长的四肢。2015年,她被确诊为马凡氏综合征,这是一种因基因突变导致的全身结缔组织异常疾病,其中心血管病变犹如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夺走生命。2019年,因持续腰痛,她前往广州中山医院,发现主动脉瘤这颗“不定时炸弹”已在体内悄然膨胀,随时可能破裂。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蕙在病友群里看到全国马凡病友会的消息,这个每年在上海德达医院召开的会议,成为她生命的转折点。通过病友会介绍,她来到上海,在德达医院经历两次心脏大手术。强大的求生意志与先进的医疗技术,让她重获新生。如今,她已回归正常生活,享受着平凡却珍贵的日常。
像这样的患者在全国还有很多。德达医院先后设立多只针对先心病、罕见病相关心血管疾病,以及先天性胸廓畸形、肺癌等胸部肿瘤的专项公益基金。目前,医院已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上海慈善基金会、上海佑心慈善基金会等7家公益、慈善组织开展合作,走进贫困偏远及高海拔地区,在当地政府部门及红十字会帮助下,开展义诊筛查,并协调符合救治条件的患儿前来医院接受救治,为他们“修补”心房。
截至去年底,德达参与的慈善项目共计支出慈善费用近5480万元,救治心血管疾病患者1747人。其中,由德达医院医疗院长孙立忠教授发起的“孙立忠心血管健康公益基金”,对数千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贫困患儿和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实施了救助。
德达慈善工作小组长期与偏远地区卫生系统及红十字会保持密切联系,为患儿家庭的医保转诊备案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不懈努力下,患儿医保异地结算从原先的“零报销”,到现在部分患儿医保异地结算率高达90%,真正惠及全国患者。
以“孙立忠心血管健康公益基金”的托管机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天使之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救助活动为例,自2019年以来,德达心血管医院参与的筛查救治行动共覆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个地州、72个县市,筛查覆盖患者2万余人,接受资助患者2000多人。德达医院通过“医保+大病+民政+专项基金+医院减免”的救助模式,多点融合发力,最终实现大部分“患儿家庭零负担”的德达救助模式,让先心病患儿在慈善项目帮助下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