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左一)
徐诚
肖钰婷(右)
明天,为期两周的申城“夏日限定”——2025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将落下帷幕。11个音乐团体、近50位指挥和独奏家、逾300位海外艺术家及超过2500名学生带来逾50场演出活动。观众看到的是台前目不暇接的精彩,看不到的,是幕后一颗颗坚守的“螺丝钉”日夜连轴转的辛苦,是他们用各自的专业和付出支撑起舞台的璀璨。
意外 带来惊喜
昨天傍晚,徐汇滨江西岸梦中心半露天舞台上,上海交响乐团节目中心经理陈寅带着同事布置舞台、调试音响设备。还有20分钟,阿尔瓦罗拉丁巡游乐队的预热演出就要开始。几滴雨落在陈寅脸上,让她心里一紧。所幸,一朵雨云飘过而已,美妙的拉丁音乐准时响起,人们跟着乐队的脚步,和着轮船的汽笛声,尽享音乐带来的浪漫一刻。
2012年入职上海交响乐团的陈寅,伴随着MISA成长,谈及项目中遇到的各种难以预估的意外,她说:“我的玻璃心早就千锤百炼、无坚不摧了。”今年,MISA外场最火爆的演出之一——雪莉·玛丽亚与拉丁计划爵士乐队的演出就是她负责的项目之一。7月10日晚,城市草坪音乐广场座无虚席,在拉丁音乐的动感节奏中,人们情不自禁跟着音乐摆动身体。舞至酣时,天降大雨,雨幕一度遮挡了视线,没想到气氛反而更热烈了,不少观众披上雨衣跟着音乐在雨中起舞。
“我们虽然也做了雨中演出的准备,但突降暴雨还是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让陈寅感触最深的是:“即便外场的意外很多,这座城市的爱乐者却总能用他们的热情让意外变惊喜。”事实上,现场有年轻白领表示:“暴雨,那简直是来助兴的。”
换台 夜以继日
音乐会虽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和道具机关,却也需要时时换台。不同规模的交响乐团、重奏乐队,加入了人声或者独奏乐器的音乐会,需要不同的音响配置以发挥最佳演出效果。音控师就像一个总指挥,掌控着各个声道的平衡。
“三人时光”重奏乐队由一把低音提琴和两把小提琴组成,为让他们独具特色的演奏融入音乐厅的自然声场,又在个别片段突出艺术家想要的特殊音效,上海交响音乐厅舞台技术部副总管徐诚和同事做了很多测试,才选出了最佳方案。
《交响诗:王菀之与上海交响乐团》演出前,徐诚研究了好几天。“王菀之会使用耳返和返听音箱,可交响音乐厅的声场特点是自带混响效果的。为此我们降低了拾音话筒的高度,以便拾取更多乐器直达声,减少她耳麦中的自然混响。”
对徐诚和同伴而言,最难的还不是技术,而是时间的紧迫,MISA两周内在上交音乐厅大小两个厅的演出有21场,“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换台,最忙的时候3天换了5次台,每天工作16小时。”
服务 润物无声
肖钰婷是上海交响乐团节目中心项目经理,入职前,她原本以为自己工作范围仅限于演出执行,但接触了许多艺术家和国际团队后,她明白要让演出能顺利进行,就得承担起“管家”职责,台前幕后、事无巨细、样样要操心。
有的指挥家抵沪前就给出长长的食品清单,连酸奶品牌也有规定;开场前20分钟,有演奏家把乐器锁在了化妆间,她要去“救场”;三天两场演出间隙,有乐团成员请她帮忙制定上海北京一日行,要当天来回就为了看一眼故宫博物院。
在交响诗《树》的首演现场,作曲家建议让长笛演奏家在观众席演奏,模拟清脆的鸟叫,让人仿佛置身森林。而引领长笛演奏家的重任就落在了肖钰婷身上,那一晚,她不停在后台和观众席穿梭。
在贴心服务的过程中,她也在不断成长:“以前遇到这些琐碎的要求,也会觉得烦躁,但后来渐渐领悟到,确保艺术家的良好状态也是确保演出顺利进行的一环,看似细碎的小事却往往关系着大局。”
“我们就是MISA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肖钰婷说。岗位没有大小,MISA的璀璨得益于台前幕后每个人全身心投入以及默契无间的团队配合,或许这就是“螺丝钉精神”的意义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