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野
微缩盆景追求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效果,将山水风光缩影于掌中。在上海盆景大师顾宪旦工作室的玻璃柜中,“崖壁春秋”微缩盆景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凝练着龙虎山的千年时光。
2002年秋,顾大师游览江西龙虎山,丹霞赤壁在晨雾中显形,泸溪河波光粼粼,悬棺吊装表演震撼人心。渔夫驾竹筏,用麻绳将朱漆棺椁送入三十余米高的崖洞,这一幕被他定格。崖葬即悬棺葬,是一种特殊的祭祖方式。古人认为:“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当地先民将棺木悬置于江河沿岸的悬崖绝壁或岩洞之中。
几年后,顾先生在沪太路石展中偶然觅得一方产自内蒙古的风凌石,长6.5厘米,高、宽各4厘米,经自然风沙雕琢,集“瘦、漏、透、皱”于一身,兼具多种石材特质。其左侧如龙尾,右侧似虎首,呈龙盘虎踞状,且有三处天然洞窟,主洞深邃,左上方副洞似留白,石基纹路与悬棺朽木肌理相似。
创作“崖壁春秋”的百多日里,顾宪旦将“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哲学发挥到极致:主体石45度倾斜,符合地质规律与道家宇宙观;山巅罗汉松枝干虬曲,针叶青翠;左侧红枫对应龙虎山秋景,与石色形成视觉冲击。最令人称道的是对悬棺意象的艺术转化。他用微雕技法在主洞置两口绿豆大小棺木,比例精准,可见棺盖木纹;副洞放半截枯棺板,有虫蛀痕迹,与渔夫撑筏场景形成生死对话。
“崖壁春秋”的精妙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顾宪旦保留风凌石“清、丑、顽、拙”特质,让现代审美与古老智慧碰撞。红枫与青松搭配,既表“万古长青”,又喻文化传承不息。这方盆景凝聚地理奇观与人文思考,观者欣赏时,不仅见小石体上的精妙布局,更能体会艺术家对大自然的深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