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绿色农产品、特色乡村旅游资源、沪派江南水乡风貌,都是上海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在奉贤区、崇明区,两场聚焦乡村振兴“十五五”规划的市民圆桌会上,“00后”新农人、民宿经营者、驻村干部等纷纷建言,为新时代新农村注入新活力。
上海农村有着丰富且绿色优质的农产品,作为蔬菜合作社负责人,经常与企业、销售商沟通。我发现,老上海人对上海本地特色农产品有一种情怀,哪里有什么特色、什么时节吃最好等等都如数家珍,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吃到各区时令农产品。但是,怎么让农产品既快速又保质地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
建议:强化农产品“生产—销售—推广—仓储—物流”全产业链管理,推广绿色、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培育优质农产品;在销售与推广中,用好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进社区活动拓宽销路,构建贴近消费者的线下销售网。同时,强化仓储布局,合理设置仓储点,不依赖大电商平台,也能实现小时达、次日达。还要加强品牌打造,形成区域品牌矩阵,借助特色包装、故事化营销推广,提升市场辨识度与竞争力,让本地农产品从“卖产品”转向“卖品牌”。 建议人 钱鹏强
我观察到,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方面具有很大潜力,但游客停留短、消费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应当从提升“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去协同发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过夜经济”。
建议:提升硬件服务品质,强化“农”字特色,通过推动农产品品牌化,让游客实现“舌尖消费+实物采购”的双重体验。升级民宿业态,引入主题民宿、精品乡宿等多元化住宿形式,同步建立品质认证体系保障服务标准。在软件服务方面,整合区域资源,如提供时下流行的特色中药茶饮、消费折扣券、农产品销售等,打造乡村旅游品牌IP,整合形成“住—游—购”闭环生态。通过软硬实力协同提升,让游客真正实现“留下来、深度游、带货走”,推动乡村经济从“过路经济”向“过夜经济”转型。 建议人 石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