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楼违建(红圈处)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徐驰 摄
裂缝“交织”在一起
近日,家住闵行区3118弄10区银都苑小区35号楼的居民黄先生向新民晚报夏令热线反映,2006年他购房入住时,顶楼业主在北面擅自搭起违法建筑。19年来,黄先生女儿的卧室内天花板渗水、墙壁霉变、墙体开裂,孩子无法正常入住,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违建悬于头顶
记者来到闵行区3118弄10区银都苑小区35号居民楼。抬头望去,该楼6楼平台上搭出一间封闭式砖混结构房屋,与周边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记者在小区里逛了一圈后发现,相比之下,其他居民楼北侧区域为开放式天台,并不存在任何构筑物。
“天台就这样被‘搭满’,我们住在楼下的居民,日子实在是太难过了!”黄先生说,他于2006年买房,搬进小区后,这处违建就一直存在。楼内其他业主也证实,顶楼北面本是开放式的露天天台,却被顶楼业主长期“霸占”,私搭房屋后,显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管理小区的乔爱物业工作人员到场后表示,小区内房型不完全统一,经核实,35号楼顶楼该部位“应该没有房子”。不过物业直言,小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物业公司于今年才刚入驻服务小区,对于之前的详细情况也并不很了解。
开裂二十多处
随后,记者来到黄先生5楼的家中。刚走进朝北房间,便能闻到一股隐隐的霉味。“最初,霉变是从天花板部位开始的,然后逐渐蔓延到整块墙壁,最后,满屋子都充满异味……”黄先生无奈地说。抬头看去,天花板约三分之二的不规则面积暗沉、发黑,打开吊橱门后,阵阵刺鼻的霉味瞬间扑面而来。据黄先生讲,2006年购入房屋后,情况远不像现在这般糟糕。“最近几年,天花板上不时会‘掉粉’下来,我和家里人经常会做大扫除,但还是难将霉味彻底消除。”他直言。
更让黄先生及其家人难以忍受的是,屋内还存在多处严重开裂。记者看到,天花板与墙壁的接缝处有一条超过30厘米的裂痕,从天花板边缘位置一路“蜿蜒”至北侧墙体表面。黄先生打着手电筒,顺着灯光找寻,北侧墙壁上,十数条裂缝不断“叠加”,相互交织在一起。裂缝最密集的地方,甚至有如“蛛网”般密布,让人头皮发麻。
“这样下去可不是个办法。万一哪天墙壁塌了怎么办?这可是要出大问题的!”黄先生认为,由于顶楼的违法建筑属于砖混结构,早已超出房屋墙体设计所能承受的负荷,成为导致墙体严重开裂的“元凶”。“逐年来,裂缝不断地增多、增长、增深、增宽,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墙体上出现20多条裂缝,最长的地方更是超过50厘米,裂缝最深处甚至可以插进一根牙签,最宽处也超过3毫米。这还怎么住人?!”他告诉记者,这间房屋原本是他女儿的闺房,由于常年发霉发臭、墙体开裂、墙面渗水,他们根本不敢让女儿居住。“我让女儿和我爱人睡在其他房间,我一个人在房间里稍微‘将就’一下,但是,心里也很害怕,担心安全隐患随时会来。”他坦言,多年来,渗水、裂缝和霉变等多重问题叠加,有如悬在他头顶的一颗雷,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他和家人的正常生活。
记者试图前往6楼业主家中采访,对方始终大门紧闭。居委工作人员到场后,亦无法联系到6楼业主。
顶楼自拆违建
颛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与物业和属地居委负责人相继抵达现场。经过仔细查看后,执法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小区为1994年开发建设,房型结构较老。35号楼楼顶北侧露台存在一处砖混结构建筑物,面积约为7平方米,2008年由房地执法部门注记,系存量违法建筑。5楼业主反映其房屋存在渗水、开裂等问题,相关部门一同上门查看,其反映的情况属实。
对于黄先生提出的家中霉变、渗水和开裂等一系列问题的“症结”是顶楼违法搭建所致,城管部门建议,要由相关的第三方房屋检测机构认定后,才能下最终的结论。近日,居委也将搭建平台,联系双方协商解决问题。
截至发稿,记者从属地相关部门了解到,经居委牵头,5楼与6楼业主已召开过协调会。对于违建是否为造成房屋产生一系列结构问题的根源,双方无法达成一致。不过,好消息是,6楼业主已自行请施工队进场,将“高悬”在顶楼露台的违法建筑彻底拆除。同时,该户业主也一并做了初步的防水、隔热等处理。
对此,黄先生直言,“拆违”只是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后续,他家中房屋的裂痕该如何修缮?霉味该如何去除?又如何保障违建不“卷土重来”?新民晚报夏令热线将继续关注此事进展。
本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