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许我(外三首) 天涯契阔人长久(纸本水墨) 烛光 就算翻车又何妨 从“熟境”到“生境” 你我不只是“熟人”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5-07-27

从“熟境”到“生境”

邵琦

书法之为书法,关键在“法”。一部中国书法史,其实就是一部执笔运腕的法度史。古往今来,为解得笔法秘籍所描述的执笔运腕的动作,往往费尽心机而不得其奥赜,就在于无法清晰而精准地把握文字语言描述的动作细节程度,而这又正是造就书法个性风格精微差异的根本。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这大抵也就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要单列一章讨论师承传授的缘故。诚如其所言:“若不知师承传授,则未可议乎画。”

当然,书法也是同样。从王个簃、朱屺瞻到唐云、谢稚柳;从程十发、陆俨少到张森、周慧珺。上海中国画院的一代书画大家,他们无不拥有各自的执笔运腕的个性与特点,因此,当年画院组织的雅集合作,每每都成为在一旁“偷师”的周国全的笔墨亲授与示范。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坚持便是成就的保障。

周国全自幼对书画所产生的浓厚兴趣,使他获得了和当代书画大家程十发亲近的机会。此后更有了拜入当今隶书大家张森门下,并在上海中国画院这样一个名家高手荟萃之地,也有了现场观摩大家执笔运腕的幸运。这就是为什么他时时要念叨笔法,每每要讲究笔法的缘故和资本。

笔法是技,技之至者可以成为悟道的途径。这中间需要的是足够的时间,在反复的训练与操演中,进入“唯手熟尔”的境界。对此,他不仅是清楚的,且是义无反顾的;唯其如此,其所悟所得必是让人刮目相看。这种持之以恒的临习,固然是技法娴熟的必由之路,更是认知与感悟的方便之门。亦即持之以恒,表面上看到的是技法动作的不断重复与反复,实质上是心智模式的构建。这便是以技法之力揭去䝉罩在书法上的神秘的遮蔽以彰显其本真。一旦窥得书法的本真,那么,欣悦也就油然而生了。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不时而来的欣悦,他才有了坚持不辍的勇气;也正是因为这份持之以恒的努力,把一个“小木匠”周国全蜕换成了一个书家周国全。

周国全的书法,讲究规矩,讲究笔法,以至于布局章法,都在传统规矩之中,既体现在他的楷书、隶书上,也落实在行书、草书中。如果说他的书法作品只是通常的尺牍条幅大小,那么,这种中规中矩就是传统功力的呈现;实际情形是他擅长六尺的大幅,甚至是八尺的巨幅。尺幅的扩大,当然不仅仅是字的放大,无论在章法、结构,还是线条笔法上,以至于干湿、渗化都与小幅不同。这就有了在规范中寻求突破规范的可能。这种突破欲,其实就是他要在书法创作中实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圆满。因为他把书法看得很重,视若性命。因此,对每一幅作品都极其隆重、认真,往往在精心构思酝酿之后,还要反复推敲。既成的作品看似流畅率意,实则匠心昭然。其大幅书法作品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气势感,是和他将生活以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寄托书法相关联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已然可以看到他的热切,他的热爱、他的倾诉和表达的欲望。这是一种以书言志的境界,是真情实感的寄托与发露。书家以书言志一如诗人以诗言志,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样式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书者,散也。”蔡邕的这一名言,虽然一直被奉为圭臬,却很少有人知其然。直到晚明董其昌的出现,才揭开了如何能“散”的奥秘,那就是“字要熟后生”。这里的“熟”是指对古人的笔法要烂熟于胸,而“生”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的笔法。亦即所谓的“散”乃是由“熟境”到“生境”,由“烂熟”到“生机”。对于已经领略“熟境”风光的周国全来说,当然深知“生境”的自由与自在,而程十发、张森等师长辈们别开生面的成功示范,也深深影响并激励着周国全。从“熟境”到“生境”是一种蜕化,一种升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