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凡人英雄”就这样破屏而出 沃兴华的“骂名” 代际分流:三种叙事路径下的暑期档新片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07-27

沃兴华的“骂名”

◆ 林明杰

好多年没见到过沃兴华,却不料再也见不着了。我跟他很少私下往来,只是在当年他兴起“现代书风”时,与之笔墨呼应过。

“现代书风”,恶之者讥之为“丑书”。沃兴华便是“丑书”最有影响力的探索者和推动者。这也就意味着他是书法领域被骂得最多的人之一。好在随着网络时代的兴盛,有几位貌似更出奇的后来居上,“骂名”反超。

纵观艺术史,充满了相互误解和抨击。科学领域没有科学批评家,而艺术领域却有艺术批评家,可见一斑。沃兴华是《中国书法史》作者,深谙书法演变历程和这过程中的观念碰撞,所以他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被骂,不感到意外。草圣怀素都曾被苏东坡骂成“娼妓”,在书法批评史上被骂成“丑”几乎不能算骂。米芾对赏石的评判标准“瘦皱漏透”人尽皆知,但比较少人知道苏东坡还加了一个字——“丑”。苏东坡都不知道自己就是艺术史上“审丑”观的开创者,却对怀素之“丑”如鲠在喉。

美丑之争成为我国网络艺术争论的焦点,起因是翻译的误会,把aesthetics(感知、认知的科学)译为美学。这还得怪日本人。于是乎,人们纷纷把自己看不习惯的艺术都斥之为“丑”。

沃兴华与他的反对者最大的分歧就在于什么是书法艺术。核心问题还是什么是艺术。

沃兴华认为,只知道临摹传统的不是书法家,也就是不是艺术家。而他的批评者则认为他离经叛道、数典忘祖败坏了中国书法的传统。一个是从艺术需要突破习惯性思维的角度在思考,一个是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在理解。

很多嘴上说热爱传统的人其实并不了解传统。沃兴华是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导,书法史研究者,他应该是非常了解传统的。我虽不是书法史研究者,却也知道中国书法史之千变万化气象万千,并不是某些人眼中的传统样子。古代书法史上有几位地位很高的书法家,如今抹去名字放到网上,照样要被骂。

其实“现代丑书”始作俑者并非沃兴华。他的前辈书法家赵冷月是更早涉猎者。但始作俑者也不是赵冷月,而是日本的井上有一。很多人对日本书法不屑一顾,过去我也是。但后来了解多了,观感有所改变。我倒觉得日本书法继承了清代以前中国书法的一些血性和风骨,有些倔,有些爱咋咋地,而不像清代书法那么乖巧,更不像我们现在书法碑帖临摹课学到的那么亦步亦趋、如履薄冰。

农耕时代的书法,进入到现代世界语境中,作为艺术该如何生存和发展?这自然可以有许许多多的办法同时进行探索。井上有一的干法就是扛起如椽大笔,跟西方蓬勃崛起的现代抽象艺术分庭抗礼。别的且不说,至少在形式上,井上有一若与西方那些抽象大师的作品放在一起,气场不输。

赵冷月和沃兴华都是了解传统又放眼世界的书法家。他们选择了一条注定很难赢得掌声和鲜花的探索之路。艺术家之所以有时被称为殉道者,并不是说他们要奉献出生命,而是他们勇于放弃世俗所重视的成功,不管不顾地朝着自己梦想去实验和探索。这如同早年的航海者,他们有可能找不到新大陆,而且很大概率找不到。但没有那些未能抵达新大陆的航海者,也没有最终的哥伦布。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沃兴华的伯乐——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慧珺。周慧珺的书法风格跟沃兴华完全是两路,书法理念也未必相同,她却欣赏沃兴华,邀请他做书协秘书长,令书法界掀起了一番波澜。

我也想到了曾经是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的方增先。他早期以从事“主题创作”而闻名,后来酷爱吴昌硕的笔墨,尝试将其融入现代人物画,总体来说是“传统”的。但就是他,推动了上海双年展这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大IP。

好的艺术环境如同大自然的胸怀,它无我而能包容千姿百态的生物共生相竞。唯其如此,方能进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