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西沙国家湿地公园航拍全景 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漫屿户外运动营地提供多样的水上运动体验项目
崇明西沙国家湿地公园底栖生物十分丰富
本报记者 解敏
近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一个好消息传出:崇明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实现了上海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国际湿地城市”是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于2015年创设的认证体系,旨在促进城市发展与城镇化过程中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是该领域规格最高、分量最重的国际荣誉。目前全球湿地城市总数达74个,我国以22个居首。
崇明因何入选?这一国际认证,又将为崇明开启怎样的发展新篇?
渊源 拥有丰厚“家底”
崇明与湿地的渊源,深植于其独特的历史地貌中。约7500年前,现今崇明岛的所在地是长江口外的浅海。泥沙沉积,江海之中先后形成众多的沙洲,涨而复坍、坍而复涨。历经唐、宋、元等朝代的扩展,明朝的合并,直至清初淤积成型并设县,“沧海桑田”是其真实写照。历史上,因沙洲坍涨不定,治城经历“六建五迁”。可以说,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湿地形成、利用、保护与发展的历史。
水,塑造了崇明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基因。岛内河道纵横,“官河”“民沟”交错,几乎每一处农宅都依水而建。在四面环水的地形环境下,极具特色的“四汀宅沟”民居应运而生:宅周沟水环绕、绿树葱翠,兼具防护、养禽植树、灌溉之利,形成自给自足的田园图景,同时孕育了标志性的“宅沟文化”。
时至今日,崇明拥有丰厚的“湿地家底”。俯瞰全岛,外围滩涂湿地呈现环圈状,岛内河流湿地呈井字形交错。按照湿地法,截至2022年底,全区湿地总面积约27.8万公顷,湿地率高达68.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倍。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核心标准之一,是拥有国际重要湿地或保护区。崇明坐拥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两处国际重要湿地,以及7处市级重要湿地(崇明东滩市级重要湿地、崇明长江口中华鲟市级重要湿地、崇明西沙市级重要湿地、崇明北湖市级重要湿地、崇明东风西沙水库市级重要湿地、崇明东平森林公园市级重要湿地、崇明青草沙水库市级重要湿地)。上海市政府正是基于此,在2023年7月正式向国家林草局推荐崇明申报“国际湿地城市”。
实践 保护不遗余力
荣膺“国际湿地城市”,崇明不止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这份国际认可背后,是一套融合了科学规划、系统保护、持续投入与全民参与的“崇明方案”,是数十年守护长江口这片“湿”意家园的坚定实践。
崇明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蔡建新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起,湿地保护工程相继展开。东滩的万鸟翔集之地、中华鲟的洄游产卵之所、西沙的芦苇荡漾之境、北湖的静谧水域……这些宝贵的生态节点,成为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重点。
其中,崇明东滩的治理尤为典型。曾经,互花米草的疯狂蔓延严重板结了滩涂土壤,威胁着鸟类重要的食物来源。2013年起,保护区开展大规模生态修复,在遏制互花米草扩张的同时,着力提升鸟类栖息地功能,成效斐然。如今东滩重现生机,每年吸引超百万只水鸟栖息或过境,候鸟种群数量持续攀升。2024年,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对其生态价值的权威认可。
得益于“长江十年禁渔”、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等举措,崇明湿地生态质量、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湿地保护率高达60.73%。监测显示,崇明湿地鸟类多达380余种,其中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稳定在12种以上。东方白鹳、中华鲟、胭脂鱼、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在此得到庇护。
保护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2008—2022年间,崇明累计投入约41.26亿元用于湿地修复与水环境治理。其中,东滩国际重要湿地投入就达21.25亿元。2019—2022年间,1.54亿元专项补偿资金被用于持续强化保护区的日常管理、生态修复、科学研究和公众宣教能力。
制度是长效治理的根本保障。崇明成立了区湿地保护管理站,作为湿地保护的专职“管家”;出台《湿地保护管理办法(试行)》,严格落实各项法规。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创新推出“一河一策”精准治理、“四长协同”(河长、湖长、滩长、片长)联动共治等机制,显著提升湿地管护效能。湿地保护的关键指标——湿地率、保护率、生态质量等,已被明确纳入市、区两级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着眼于未来,前瞻性地制定了《国际重要湿地管理计划》和《湿地生态特征变化预警方案》,如同为湿地生态安装了“听诊器”和“报警器”,构建起生态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威胁。
湿地保护最终是为了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公众的参与是湿地保护事业生生不息的动力。近年来,一系列精心打造的湿地科普宣教场所陆续开放:东滩湿地科研宣教中心、中华鲟梦园、生态科技馆已成为市民游客了解湿地奥秘的“生态之窗”。静态展示之外,每年“世界湿地日”“爱鸟周”“湿地进学校”等形式丰富的互动活动将生态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田。更值得一提的是,东滩保护区还联合环保组织研发专业课程,打造社会化参与湿地教育的“东滩模式”,成为全国湿地教育的样板。
展望 崇明机遇何在
华东师范大学张利权教授指出,当前,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已成为城市湿地保护的重要导向。这样的标准并非停留于理念层面,而是将国际标准融入城市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贯穿于湿地保护的具体实践之中。其效益体现在两个关键维度:生态修复层面,通过科学规范的保护修复措施,助力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稳步恢复韧性;发展转型层面,在生态基底持续改善的基础上,有效孕育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业形态,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最终让生态福祉惠及百姓。
因此,对崇明而言,“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平衡保护与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蔡建新介绍,当前崇明探索湿地合理利用主要走两条路:湿地农业和生态旅游。多年来,湿地保护带来的红利,早已融入生活日常。餐桌上香气四溢的“崇明大米”、膏肥黄满的“崇明清水蟹”、粉糯香甜的“崇明香酥芋”,都是湿地滋养出的金名片。
优质生态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2024年崇明区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574万人次,西沙明珠湖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近年来,西沙明珠湖景区通过持续探索,打造独具特色的湿地旅游品牌。盛夏时节的西沙湿地公园,蜿蜒的木栈道穿越茂密的水森林,树荫遮蔽着暑气;开阔的芦苇荡青翠欲滴,随风起伏;波光粼粼的潮沟水道纵横交错,倒映着蓝天白云;游人或漫步栈道观鸟,或静坐亭台感受清风。
这份和谐景象,离不开扎实的生态修复基础。西沙明珠湖景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徐忠介绍,景区通过二期生态修复工程,系统性恢复了湿地自然生态平衡。工程不仅聚焦于水质净化、植被重建等,更将生态保护与公共教育、休闲体验功能相融合。在增设互动式展示装置、开发主题研学路线的同时,优化了设施,比如架设生态浮桥、增设观鸟平台等,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湿地之美。
蔡建新透露,未来崇明还将继续探索对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因“湿”制宜。围绕“林湿共生、湿地旅游”等产业导向,创新湿地生态补偿使用机制,盘活湿地生态补偿资金,重点保障湿地修复和栖息地项目的长期养护,让修复成果持续焕发生机。
西沙明珠湖景区的创新实践,正在不断拓展。例如,景区正与同在绿华镇的漫屿户外运动营地深度合作,基于良好的生态本底和独特的水系资源,推出“独木舟赏红叶”等特色项目。深秋时节,游客泛舟穿梭于层林尽染的水杉林间,航线巧妙串联湿地景观,游客在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生态多样性与长江大保护的意义。这种“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的模式,成为湿地价值转化的有效探索。
漫屿营地主理人杨敏玮表示:“随着崇明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其生态品牌价值与吸引力显著提升。营地与明珠湖景区的合作也将更加深入,不断丰富水上项目多样性,吸引更多客流,共同为游客打造更多元、更深度的生态体验产品。”
作为上海的生态战略空间,崇明以全市五分之一的陆域面积,承载着约四分之一的森林、三分之一的农田、二分之一的湿地及两大核心水源地。从“东滩”的创新修复,到“西沙”的保护利用,源自崇明的湿地实践为全世界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样板。获评“国际湿地城市”,为崇明开启了新的阶段。这座江海之城,将持续守护好生态底色,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打造湿地之城、生态之城、人民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