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后,乒乓球房比较冷清
健身中心收费表 马蒋荣 摄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乒乓球房,为啥换了地址、改了场地,打乒乓球就从免费变成了“收费项目”?近日,市民程先生致电新民晚报夏令热线,吐槽自家附近的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一番“调整”令乒乓球房变得冷清,引发周边居民议论。记者调查发现,本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于设置乒乓球房并无统一要求,收费模式存在差异,这与运维主体、成本结构的差异有关。虽然存在收费差异,但不是只有0元才算公益收费。
三个时段三种价格
程先生反映,他和几位朋友是乒乓球爱好者,多年来一直在长宁路遵义路附近的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乒乓球房打球锻炼。这里的乒乓球房是免费开放的,“每天两张乒乓台几乎从不空闲,一直有人在此切磋球技”。
今年,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迁往玉屏南路560弄,并于5月8日开始试运营。程先生说,在文化活动中心新址,乒乓球房的4张乒乓台位于健身中心区域,分上午、下午、晚上3个时间段免费开放,几乎场场客满。谁料6月8日正式运营后,这里就开始收费了:除了“体育公益日”和“政府体育活动”免费外,在其他所有时段,市民要进入健身中心和乒乓球房都要付费,上午3元/小时,下午6元/小时,晚上9元/小时,全时段月卡为169元。
程先生表示,虽然这一收费标准不高,但还是打击了一些市民的锻炼积极性,导致现在的乒乓球房比较冷清。他不理解,说好的公益怎么改成收费了?
收费针对健身中心
程先生告诉记者,在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址,健身中心和乒乓球房都位于B1层。
在一块“周家桥街道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的展板上,列出了程先生所说的3元、6元、9元的阶梯收费标准。但记者注意到,该收费标准针对的是健身中心,并不单单针对乒乓球房。换句话说,进入健身中心(乒乓球房在内)是要收费的,打乒乓球要收费只是一个变相说法。
记者致电周家桥街道服务办,工作人员透露,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旧址,乒乓球房位于“活动中心”,曾经收过费,但也有一段时期是免费的;新址建设之时,配套建设了健身中心,乒乓球作为一个体育项目被列入其中。出于管理有序、器材安全等多方面考虑,健身中心经招投标程序,交给第三方公司运维。
而在收费标准上,经咨询体育管理部门,同时参照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公益收费标准,设置了每小时3元、6元、9元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了每天7:00—10:00可使用的早锻炼卡(30元/月)、工作日7:00—17:00使用的日间卡(99元/月)、不限时卡(169元/月)的公益措施。该收费标准针对的是整个大的健身中心区域,并非仅针对乒乓球房。市民进入健身中心后,可自由选择器械健身或打乒乓锻炼(打乒乓需提前线上预约)。
工作人员还表示,若市民想要免费打乒乓球,可以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周边找到10个居民活动室,那里有12张乒乓台供市民免费使用。
“公益为主、低价有偿”
程先生说,本市很多地方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乒乓球房都是免费开放的。但也有市民表示,打乒乓球象征性地付几元或十几元钱是可以接受的,不应无视这一收费具有公益属性,不是0元才算公益。
记者调查发现,上海许多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乒乓球房的收费标准差异较大,但普遍遵循“公益为主、低价有偿”原则,按收费模式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种是完全免费,比如凉城新村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乒乓球房免费开放,但因场地紧张,需通过“随申办”App提前预约;第二种是分时段免费,比如在陆家嘴金融城文化活动中心打乒乓球,每天9:00—17:00免费,17:00—21:00收费15元/小时,需预约;第三种虽有公益性质,但不再是0元免费,比如静安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都有2个时段(每个时段1.5小时)打乒乓球只需2元,其他时段则提至35—50元/小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本市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健身中心”有一定要求,但内含哪些体育项目设施并无明确规定,一般由属地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决定。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乒乓球房收费差异现象,本质上是政策框架允许下的自主管理、运营成本差异及区域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办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如基础体育场地开放)应免费;需增加投入或专门服务的项目可适当收费,但必须坚持“公益为主、低价有偿”原则,核心目标是在公益性与可持续性间寻求平衡。
周家桥街道工作人员表示,部分居民可能不了解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定价依据,或对公益收费的理解有些片面,对此他们将加强沟通和解释,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本报记者 陈浩
特约通讯员 马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