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主持:本报记者 易蓉 张炯强
你能想象吗?“机器”竟然存在于一只烧瓶内的液体中、电子显微镜下。这就是肉眼看不到的分子机器。
什么是分子机器?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比头发还要细10000倍的机器。2016年,来自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索瓦日、美国西北大学的斯托达特、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费林加因“分子机器”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今,位于华东理工大学校园内的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正是打造分子机器的“梦工厂”。
如此微小的机器有何用呢?
科学家已经展望分子机器的蓝图:未来,从我们的静脉里注射入一批纳米机器人,它们可以直接清洗血管,也许,心血管疾病就不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我们使用的材料,通过分子机器,可以自动修复,永久使用;还有,分子晶体管有望在未来颠覆现有的计算机芯片技术,基于硅晶片的晶体管技术将会消亡。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在化学家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交叉协同的努力下,人类将会越来越多地使用到含有分子机器的设备和材料。
或许有一天,再次从微观到宏观,随着我们更加理解生命,分子机器也将在尺度上灵活跃迁,成为人类构建未来世界的常用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