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两年销量全线下滑的局面形成反差的是,今年上半年,诸多合资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被动局面得以扭转,交出了一份令人意外的成绩单,展现出强劲实力,集体上演了一出“绝地反击”的好戏。
扭转市场认知
2024年,产销全面收缩是合资车企“众生相”。但仅仅过去半年时间,诸多合资品牌的境遇就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一组数据悄然扭转了市场认知:2025年上半年,上汽大众销量达52.3万辆,同比增长2.3%;上汽通用销量24.51万辆,同比增长8.64%;一汽-大众销售43.61万辆,增长3.5%;更令人惊讶的是一汽丰田狂卖37.78万辆,增速高达16%;广汽丰田实现36.42万辆的稳定增长,连丰田中国整体销量也达到83.77万辆,同比增长6.8%,创下近四年最佳成绩,打破了业界对于合资品牌唱衰的论调。
乘联分会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6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量为51万辆,同比增5%,环比增长6%。其中,朗逸、速腾、轩逸等经典燃油车销量在2万辆以上,拉动了合资品牌的整体市场表现。自2024年四季度至今,合资车企销量下滑幅度明显趋缓。
“咸鱼翻身”背后
上半年合资品牌的“咸鱼翻身”并非偶然,而是通过燃油车稳盘、新能源突破、本土化研发和营销改革等多方面努力实现的。
一是燃油车仍是主力,促销策略见效。合资品牌通过大幅促销稳住燃油车市场,6月合资燃油车促销幅度达23.1%,创历史新高。
二是合资品牌电动化研发加速,如东风日产N7,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上市一个半月交付量突破1万辆,成为合资纯电车型销量冠军。广汽丰田铂智3X上市3个月累计订单破3万辆,成为合资纯电SUV销量标杆。奔驰、大众等也在加快电动车型布局,如奔驰纯电CLA、大众ID.系列。
三是营销与渠道改革,实施“一口价”政策,消除终端价格混乱,提升消费者信心;推出直销模式,如一汽丰田推出“全国统一价”模式,减少经销商压力;实行经销商网络优化,一汽-大众等企业调整经销商政策,提升渠道健康度。
四是本土化开发加速,今年以来合资车企赋予了本土开发团队更大的自主权,将产品决策权以及从0到1的开发交给中方团队,这使得合资品牌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和需求,助力其市场销量提升。
能否迎来拐点?
随着本土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合资品牌能否迎来拐点?本土化战略的核心是要解决本土化供应链的问题,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成本就能降下去,这是合资品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合资品牌具有成熟的盈利模型与稳健经营能力,这为其持续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只要把效率提上去,合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就仍然具有很多机会。未来合资车企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方能持续发展:新能源车型占比超过30%、本土化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15%、供应链本土化率突破80%。未能达标的企业可能面临类似广汽菲克、三菱的退出命运。
目前,本土化战略的深入推进正重塑合资品牌的竞争格局,部分头部企业已通过供应链整合、研发放权和营销创新实现了市场份额的企稳回升,具备拐点特征。但整体行业仍处于战略转型的深水区,市场分化仍在加剧,头部合资品牌(如大众、丰田)表现强劲,而部分品牌(如福特)仍在调整期。未来,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新能源转型的深度和本土化战略的执行力。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