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是一个高温天。下午,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148号还是迎来了不少好奇的观众。一进入展厅,“哒哒哒”的电报声就应声响起,观众屏息凝听,仿佛回到了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秦鸿钧烈士用生命守护却尘封近一个世纪的秘密电台,终于在检察公益诉讼的守护中重新发出穿越时空的“红色电波”。
惊心动魄的过往
4年前的秋天,黄浦区检察院检察官邵怡和检察官助理叶子瑜在红色资源排查中停下脚步。瑞金二路148号这栋三层牙病防治所,档案里记载着惊心动魄的过往:1937年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员秦鸿钧以糖果铺老板身份作掩护,在阁楼里架设电台,在夜色中传送情报,坚持在抗战、争取民族独立的最前线,直至英勇就义。
“墙上的铭牌碎裂,字迹漫漶不清。”叶子瑜回忆初见时的痛心。更让人揪心的是,随机询问附近民众是否知晓该处为红色电台旧址,得到回答:“什么电台?这里不是看牙的地方吗?”
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登上阁楼,日常闭锁的发报角落现已挪作牙防所机房。检察官站在老楼前,凝望斑驳的墙壁感叹:“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秦鸿钧就在这里建立秘密电台并任报务员,搜集情报,与第三国际远东局联络,后负责与党中央的通信联络。一直到上海解放前夕,秦鸿钧因高强度发报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1949年5月7日,38岁的秦鸿钧被残忍杀害,距离上海解放仅差20天。而现在,烈士曾用生命战斗的地方正在被遗忘。如果连我们都不去守护,这段历史会不会彻底沉默?”
唤醒沉睡的记忆
调查揭开更深的困境:这栋小楼身份特殊——既是革命文物,又是优秀历史建筑,还是烈士纪念设施。但2015年后,因市文物局文件调整,重叠优秀历史建筑身份的,不再公布为“文物保护点”,由房管部门管理。这个旧址重叠了多重身份、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对其中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利用反而被忽略了。
“必须用法治力量破局!”检察官们启动行政公益诉讼。2022年寒冬,一场关键协调会在黄浦区检察院召开。面对优秀历史建筑修缮与文物保护如何配合、预算和展陈职责如何划分、医疗区和参观区如何避免冲突等难题,检察官摊开《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逐条解读,各部门应各司其职……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建议、磋商等督促各方履行职责,最终形成“历史空间功能转化”的方案,明确由区退役局牵头申请专项经费,区文旅局、区房管局实施专业修缮,引入专家主导展陈设计。
电波重响的时刻
2024年4月,秘密电台旧址展馆揭开面纱。推开展厅大门,“哒哒哒”的电码声瞬间将人拉回烽火岁月。玻璃展柜里陈列着秦鸿钧烈士的遗物:秦鸿钧之孙秦岭先生捐赠的烈士生前使用过的手电筒、电台元件,剪报本等。技术团队专门在严格考证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搜寻到一台与秦鸿钧收发报机同款的老电台。尘封近一个世纪的电台旧址,终于实现了从“隐匿阁楼”到“红色展馆”的蜕变。
2024年4月,展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斑驳的墙面修葺一新,纪念设施标识牌熠熠生辉。开放当天,烈士后人秦岭眼含热泪:“爷爷的电台,终于又发出信号了。”
“槐抱松”的枝条
英烈故事的持续宣传效应,激发了沪鲁两地红色资源的联动保护。今年4月,黄浦区检察院检察官接到一通来自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检察院的电话。他们正在推进秦鸿钧烈士故居保护,得知上海的旧址保护工作后,希望能共同推进“烈士生平线”建设。5月,沂南的检察官们、秦鸿钧烈士的后人,以及相关部门人员带着珍贵资料齐聚黄浦区检察院。在沪鲁两地检察机关守护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座谈会上,两地进行了珍贵史料交接,勾勒起了秦鸿钧烈士从故乡走向革命前沿、最终以生命守护信仰的完整轨迹。
在交接的物品中,黄浦区检察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秦鸿钧烈士曾种下的“槐抱松”的枝条。那棵长在烈士故乡的树,一半是槐树,一半是松树,就像烈士的精神——扎根故土,坚韧不拔。 本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