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宠物、帐篷等关注度高的话题,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关于加强本市公园绿地开放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公园应根据自身情况挖掘潜力并细化管理。
“绿色上海”查询结果显示,目前本市可搭帐篷的公园有77座,“宠物友好”公园有46座。《意见》施行后,已有不少区公布了新增宠物入园或帐篷搭建的公园名单。
虽然各区、各公园纷纷“挖潜”,但要迎接宠物和帐篷入园并不容易。首先是管理成本陡增,以和平公园为例,除新增设施外,宠物区、帐篷区均要增设保安岗、保洁岗,帐篷区还要更换耐踩踏草种并维护“颜值”。
其次,管理风险增加:帐篷搭建会否带来安全隐患?爱宠和怕宠人群会否产生矛盾?
更大的压力则来自如何平衡市民的不同诉求,寻找“最大公约数”。“适老、适幼和适宠之间,天然就存在矛盾。开放第一周,我们就接到了游客反对宠物入园的电话,还有游客要求全周开放草坪搭帐篷。”张一平无奈地说。而陈雷达的微信中,也保存着不少游客反对宠物入园的聊天记录。
此外,有一线管理者认为,面对开放后可能增加的不文明行为,公园没有执法权,缺乏强硬手段,因为现行的《上海市公园管理条例》并未对宠物、帐篷等带来的争议行为予以明确禁止。
既然“吃力不讨好”,为什么还要开放?多名业内人士指出,公园具有普遍服务的功能,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适宠”、提供情绪价值更是上海公园的发展趋势。公园1.0版本是为百姓提供游园休憩场所,2.0版本则融入了文化、旅游、生态等内容。如今应往3.0升级,即提供更多情绪价值,让大家“入园即回家,开门即入园”,让百姓成为公园的常驻民,将生活和消费更多融入公园。
不过,管理方最担心的,还是公园的“善意和诚意”被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消耗。“如果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导致别的游客反感,最终‘管理不力’的帽子还是会落到我们头上。这会把园方的诚意打回原点,把善意消磨殆尽。”张一平说。记者注意到,此次《意见》中有一条“游客作为自身安全行为责任人,应该提高安全游园意识”,这是以往没有提出过的。
对此,市绿化市容局公共绿地处处长管群飞认为,公园加强开放后,是否应将所有的管理责任都落在公园管理者身上,值得商榷。“开放后的公园就像一个街区,公园管理也应转变为社会治理,各相关部门都应参与进来。我们正考虑修订《上海市公园管理条例》,力争在各方责任的落地方面有所突破,其中也包括市民游客的主体责任。”他表示。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