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九月迎来了新学期,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年的课堂上多了位“新成员”——设计精巧、动作流畅的人形机器人站立于讲台一侧,与教师默契配合,打造出一堂融合人工智能、现场连线机长、模拟实操的高阶飞行专业英语口语课程。作为华东地区唯一一所培养飞行员的学院,该校飞行学院成为此次“人机协同”教学试点的“尝鲜者”。
开学首日,伴随着流畅的英语问候,人形机器人“小C”以独具科技感的登场方式,瞬间点燃了课堂氛围。“小C”用地道纯正的英语发音为学生示范航空术语的标准读法,并通过情景模拟功能,重现塔台通话、机组协同等多个真实航空场景。
“机器人助教为航空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授课教师李佩绮表示,“‘小C’能模拟各种航空环境下的英语交流场景,让学生获得近乎真实的训练体验,这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
授课教师、机器助教、行业导师三方各展所长、协同赋能——教师作为教学设计师与引导者,深度把控教学节奏与认知建构过程;机器人“小C”作为智能助教,承担模拟空管通话、句型操练、实时反馈等教学任务,有效释放教师创造力;实时连线航空企业资深机长,作为行业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将一线实践场景“搬”进课堂,真正实现“课堂与驾驶舱无缝对接”。
记者了解到,人形机器人进课堂由该校教务处统筹规划,校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国中教授团队承担机器人助教的二次开发任务。
校方介绍,王国中采用项目制培养模式,带领研究生团队在保障人形机器人正常教学应用的同时,有效培养了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李春晓带领教师团队,从角色、防护、监测三个特定角度,运用自主研发技术制备了机器人服装。
“这体现了我校‘工程+设计+管理’三旋翼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副校长夏春明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进课堂的核心目标是通过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个性化、自适应、协同化’的教学环境,用技术赋能每一位学生和教师。”
他还透露,人形机器人走进课堂仅仅是该校系列教学改革的开始,“学校将AI融入教育教学改革,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一门AI相关的专业课程;积极响应AI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体优化计算机课程模块,基础类模块继续加强AI通识基础教育,理工类拓展模块进一步拓展AI相关的课程资源”。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