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8日 星期日
去“上海野餐”吃刨冰看风景 三别见丹心  风骨映柔情 岭南风起  浦江潮涌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5-09-12

岭南风起 浦江潮涌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首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芭蕾舞剧《家园》

粤剧《双绣缘》

扫码听主创讲幕后故事

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10月17日至11月27日举行,作为本届艺术节受邀主宾省,广东携手组委会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将首次亮相,以7部舞台力作、一场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以及系列非遗互动、国际演艺交易项目,形成岭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深度对话,既彰显大湾区文艺守正创新的活力,更以“上海首演”“巡演首站”的高含金量,开启地域文化交融共生的新篇章。

多元表达

此次文化周精选7台粤港澳原创剧目,覆盖舞剧、粤剧、芭蕾、杂技等多元门类。广州粤剧院《双绣缘》以粤剧与广绣“双非遗”为经纬,将唐代卢眉娘的广绣传奇与爱情故事交织,舞台上10米绣架旁绣女飞针走线、水袖绣花纹理细腻。剧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林凯彬直言,这部剧既是对岭南传统的致敬,也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

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带来的当代杂技剧《站台》将在舞台装置与技术层面实现新突破。艺术总监吴正丹说:“杂技的技巧唯有融入情感,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剧中,我们将杂技和现代舞融合,希望探索杂技多元艺术表达,尝试让杂技站上新高度。”

芭蕾舞剧《家园》与舞剧《英歌》分别聚焦湾区现实生活与传统非遗精神。广州芭蕾舞团新作《家园》融入粤剧水袖、南拳、舞狮等岭南元素,希望观众在感受芭蕾魅力的同时,也能引发对家国情感、文化认同的共鸣,成为连接海外游子与故土的艺术纽带。继《醒·狮》《龙·舟》之后,广州歌舞剧院又一力作——舞剧《英歌》诞生10个月巡演52场。此次三度赴沪,总编导之一的钱鑫表示:“剧中所展现的不仅是人们印象中的非遗,更是岭南人的生活和精神寄托。”

动静相宜

除了舞台演出,“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将成为文化周的“视觉史诗”。展览汇聚350多位名家逾800件(套)作品,以2万平方米展区呈现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精神。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展览既是对岭南美术百年脉络的梳理,更是为当下创作提供启发的学术交流。

关山月的《绿色长城》,以宏大的视角描绘出沿海防护林的壮丽景观,展现出对时代发展的关注;黎雄才的《迎客松》长12米、高逾4米,巨幅画作气势磅礴,首次亮相便震撼全场,其精湛的笔墨与雄浑的气势,尽显岭南山水画的独特韵味。这些经典原作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广东美术百年发展历程的生动见证。

展览在上海展出期间,还将在苏州河畔打造“光影美术馆”,通过新媒体和城市景观互动,沉浸式展现广东美术故事。

与美术大展动静呼应的,是英歌舞、醒狮等岭南非遗的街头互动。这些充满南国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将走进上海展馆、商圈、美育空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中华战舞”的豪迈与醒狮的灵动。这种“殿堂艺术+街头展演”的模式,打破了文化传播的边界,让岭南文化以更亲切的姿态融入上海市民生活。

双向赋能

文化周不仅是艺术展示的窗口,更是产业合作的纽带。粤沪两地将在国际演艺大会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特展展位”,举办专场推介会,邀请十余家湾区演艺机构向海内外推介优质项目,并举行签约仪式。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期待以此次文化周为契机,深化粤沪两地在文化共创、人才共育、文旅融合等领域的合作,助力大湾区文化圈建设。

从舞台精品的“首秀”到美术非遗的“对话”,从产业合作的“牵手”到地域文化的“共鸣”,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既是大湾区文艺实力的集中亮相,更是中国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实践。当岭南的粤韵、英歌舞与上海的海派风情相遇,这场艺术的双向奔赴,必将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