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8日 星期日
申城育出肉鸽新品种  又嫩又香成本降 真正读懂孩子  让他眼里有光 产筛发现问题  宝宝还能不能要
第6版:科教卫新闻 2025-09-12
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丁美珍

真正读懂孩子 让他眼里有光

“丁老师,我们班有个孩子,上课总踢同桌,怎么办?”一个周三的下午,虹口区一所小学老师给忙碌中的丁美珍打来电话。电话这头,丁美珍放下手头工作,轻声回应:“别急,孩子可能不是在捣乱,而是在说‘我想和她玩’。”这样的对话,在她25年的融合教育生涯中屡见不鲜。从普通学校教师到融合教育领域的“特种兵”,虹口区密云学校教师、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丁美珍总是能从孩子看似异常的行为中,读懂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求助。

送教上门

今年教师节,丁美珍被评为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成为上海唯一当选者。

1998年,丁美珍从普通学校调至虹口区密云学校。一次随班听课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教育轨迹。“那是个孤独症孩子,整堂课眼神空洞,没有一点光。我心里被狠狠刺痛。”

那时,融合教育在上海刚起步,丁美珍抱着最朴素的信念——“每个孩子眼中都应该有光”,毅然扎进这个陌生领域。2013年起,她开始担任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当时面对的是一张白纸:没有成熟模式可借鉴,甚至许多重度残疾儿童因入学难而被遗忘在角落。曾有一位瘫痪在床的孩子,家长早已放弃入学希望,甚至误将学校电话当作诈骗。丁美珍没有放弃,她带着团队辗转居委会、派出所,多次登门宣讲义务教育法,最终用“送教上门”的方式,把课堂搬到孩子床前。

寻找“钥匙”

在普通学校,常有老师抱怨“难搞”的学生:撕烂书本、踢打同学、突然尖叫……但丁美珍总说:“孩子的问题行为,其实是向大人求救的信号。”

她讲起一个叫闻闻(化名)的一年级学生。三周内,他把所有课本撕得破烂,老师批评他“注意力不集中”。丁美珍观察后发现,闻闻是用画画的思维来写字——“他把汉字当成图案描摹”。经评估,孩子患有读写障碍症,而非学习态度问题。

另一个案例则让她至今心痛:一名新生在教室里尖叫撞墙,老师束手无策。丁美珍判断孩子对高频声音敏感,缺乏表达不适的能力。她教老师用“熊抱法”安抚,配以降噪耳机和脱敏方案,一个月后,孩子终于安静地坐进了课堂。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调皮,而是被困住了。我们要做的是,找到那把钥匙。”她说。

“三早”摸排

指导中心刚成立时,丁美珍是个“光杆司令”,经过多年发展,团队已发展到13名专职巡回教师,探索出基本覆盖全区中小学特殊学生的支持体系,在每个学校设立一个资源老师。虹口区有八个街道,共分为四个片区,13名指导老师分为中学组和小学组,先到学校进行宣导,讲解融合教育,传授识别特殊学生的技巧,给予资源老师指导和支持,开展“早发现、早识别、早支持”的摸排工作。

闻闻就是在一年级的排摸中被发现的“特别的孩子”。“排摸的意义就是尽早发现。不然到了中高年级,不但问不出情况,学生可能已经有了对立、反抗行为,情绪问题也会加重。”

这几年,丁美珍带着中心老师们与学校携手,共同探索融合教育和早期排摸,每年都会发现一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数据增多不是问题变多了,而是我们‘看见’的能力变强了。”更让她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师不再简单归因于“家教不严”,而是主动寻求专业支持。

“照亮”角落

2020年,丁美珍带领团队打造了“四朵云”智慧平台:云识别、云管理、云响应、云资源。其中,“云响应”如同24小时在线的“教育急诊室”,随时为偏远学校提供远程支持。去年,这套系统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亮相,让融合教育的“中国智慧”被世界看见。但丁美珍更在意的是日常工作中的细微改变——一个孩子终于握稳了笔,一个班级学会了接纳“不一样”的同学,一位母亲握着她的手说:“原来我的孩子不是笨。”

在丁美珍老师的办公室抽屉里,珍藏着一张手绘卡片,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丁老师,谢谢你,让我觉得我和其他孩子一样棒。”这是她心中“最美的勋章”。25年来,她见证了无数特殊孩子从被误解到被理解,从退缩到绽放。她说:“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当你真正读懂孩子,他们的眼里就会有光。”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