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上海市肺科医院了解到,该院图迈国产机器人辅助手术量正式突破1000例。在该院已完成的12000例手术中,这一数字占比接近10%。这是国产手术机器人首次在单中心、单专业实现千例临床应用,标志着国产手术机器人从技术创新、临床验证到大规模临床医疗应用的全面突破。
    59岁的男性患者确诊左下叶恶性肿瘤伴N2淋巴结转移,入院后胸部PET/CT影像检查显示左肺下叶胸膜旁见软组织结节样影伴糖代谢轻度增高(大小约18mm×17mm),考虑为癌灶治疗后改变。胸外科杨洋教授与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病情,决定采用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实施左肺下叶恶性肿瘤切除术。手术当天,3D高清电子内窥镜进入患者胸腔后,病灶区解剖结构如3D电影般清晰呈现。杨洋熟练操作机器人机械臂探查胸腔,明确肿瘤位置及范围后,精准游离肺粘连带,依次处理与左下肺叶相连的血管和气管,完整切除肿瘤并清扫周围淋巴结以降低复发风险。全程用时不到3小时,出血不到10ml,最大程度保留了患者左肺功能。
    “从第一例到第1000例,国产手术机器人以其独特优势,为复杂病症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赵德平教授表示。在肺科医院胸外科,谢冬、何文新、包敏伟三位教授也常规开展该机器人胸外科手术。在这一过程中,肺科团队不断挑战技术高度,完成了一例例“天花板级”手术,覆盖肺癌根治、肺段切除、纵隔恶性肿瘤切除等高难度复杂术式。在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助力下,上海市肺科医院正持续打造胸外科精准治疗高地。
    不过,杨洋也谈到,还是有很多患者对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有顾虑,有些因为价格而迟疑,有些则误以为是机器人在开刀。“机器人辅助手术里,‘主角’始终是医生。机器人就像医生的‘精准延长臂’,所有操作指令都由外科医生通过控制台发出,机械臂只是按照医生的动作精准执行——它能过滤手部微小抖动,在狭窄空间里做出比人手更灵活的转动,本质上是帮医生把手术做得更稳、更准。”杨洋解释说,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普惠性,让更多患者能享受尖端医疗科技带来的安全、有效治疗体验。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