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彩珍在展位上讲解
    9月8日凌晨2时,是孔彩珍预定的起床时间,她想去街头“仰望星空”,看看“红月亮”究竟是怎么红的?不料,一觉醒来已经3点钟了。“我也没啥后悔的,红月亮没追到,但我拍下了凌晨时分上海老卢湾居民区的景致:静谧的楼道、温暖的灯光、沉睡的树影,这都是白天无法欣赏到的。”她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永远有一颗好奇的心。无论是上老年大学,还是连续参加三届上海外滩大会,都是在做我生命中快乐的事情。”
    面试
    “62岁了,这几天我就要在忙碌的外滩大会志愿服务中迎来今年的生日。看到会场里每年都有新的面孔出现,都有最新的科技成果亮相,作为由上海老年大学派出的志愿者,我们都很高兴。虽然算是长者了,但面向未来科技生活领域,我们依旧保持着童心。”孔彩珍说,她忘不了2023年8月29日——首届外滩大会银发宣讲团举行授旗仪式的日子,她从上海老年大学数百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和第一轮40多位学员进入大会主办方的面试环节。“面试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他们没有问多少科技方面的知识,因为知道进入面试的学员文化积累、综合素养都是比较强的。他们特别看重我们的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因为这是做展会志愿讲解员必备的素质。”孔彩珍最终加入了由13位老年讲解员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
    上岗
    在上海老年大学,孔彩珍可是一个大忙人。在家附近的南塘浜路校区,她报了绘画、吹箫、吉他三个班;在远一点桂林公园附近的钦州路校区,她还选了每周都有的钢琴课。“我选的课程都是艺术类的,虽然退休前从事过科技工程相关工作,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东西对我来说仍是盲点。两年前第一次当讲解员,3个月的培训内容都是围绕图计算、隐私计算、可信AI等知识展开的,这些都不是我以前在职时的专业领域。怎么办?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硬啃也要把这些内容啃下来,并在自己的肚子里消化掉。只有我先把它们弄懂了,才能从我的嘴巴里吐出来,讲给普通的观众听。”她说,现在每个老年人都面临如何跨越数字鸿沟的问题,跨不过去难免“寸步难行”。就拿看病来说,怎么预约门诊、怎么在线挂号,都离不开智慧生活的本领。第二年的外滩大会,孔彩珍被分到未来健康展区,担任“数字体验官”,主要工作是指导参观者体验各种未来的家庭数字化健康生活场景。为此,她又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做足了功课,用老年人熟悉的语言去“翻译”那些艰涩难懂的科技词汇。
    期待
    或许是看到了孔彩珍超强的科技词汇“翻译”能力,今年主办方把最深奥的核聚变技术展示讲解工作交到了她手里。就拿最简单的“一个AI智能体要经历一个‘感知、规划、行动’的循环工作流程”这句话为例,要怎么理解?怎么才能向观众讲清楚?”孔彩珍通过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员,再经过自己的消化,反复考究,将它翻成大白话说了出来:“感知,好比人的眼睛和耳朵;规划,好比人的大脑在思考怎么做;行动,就好比人要靠一双手去认真做好实践。”
    “想想真奇妙。我们刚刚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知识,转眼就要传递给更多乐于求知的人。我们就这样穿梭在科技的盛宴中,为那些或许比我们更茫然的观众答疑解惑。”孔彩珍说:“银发宣讲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数字科技的‘摆渡人’。我十分期待以后每年都能站在外滩大会的讲解现场,就像我从现在开始就期待着下一个‘红月亮’再度光临上海。从热切盼望到亲身经历、亲身实践,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