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子豪在台上演讲
    半路出家的“一人AI先行者”,B站粉丝30.4万的知名科技博主,时常做出硬核模型的“同济子豪兄”,具身智能领域的践行者……拥有这么多标签,29岁的张子豪给自己的标签却是“粗犷的利他主义者”,坚持“只讲干货硬货,不割韭菜”。
    在这次外滩大会上,有很多像张子豪这样的科创人,在科技产业的前沿研究、应用落地、科普传播“开疆拓土”,让世界看到中国年轻一代改变未来的蓬勃活力与创造力。
    半路出家
    机器狗在瑜伽球上玩杂耍,机器人“稳如老狗”绕圈圈,机械臂“抓小龙虾—蘸料—放盘中”一气呵成……看似昂贵的机器人世界,却有着不少穷学生都玩得起的应用。“学生没什么钱,但毕业又要写论文,所以这个演讲希望提供一些‘穷人的思路’。”张子豪说。
    台上,他熟练地操作机器;台下,男女老少听得入迷。原定16时15分结束的演讲,直到16时40分还有观众在提问。“创新者舞台”成为张子豪又一个传递微光的科普乐园。
    在台上侃侃而谈的张子豪说,自己其实是个i人(内向型性格),而AI是“极适合i人的行业”。本科主修土木工程,到了大四盘点发现人类历史上近50年来的风口无一不和计算机相关,决定转专业。半路出家自学编程,“把所有的弯路都走了一遍,把所有的坑都踩过一遍”。
    “要是有个引路人就好了。”他决定自己做教程带领零基础者入门,2018年在B站用“同济子豪兄”账号发布第一个视频,讲解卷积神经网络,没想到,火了。之后,他佳作连连,“精读人工智能经典论文”系列成为很多人学习人工智能的第一窗口,三体AI绘画等视频获超百万播放量。
    光“纸上谈兵”不过瘾,去年,他自己下场做机器人二创和开发,主打用低廉的成本做出好玩的模型。机械臂抓小龙虾、烤烤串,让机器狗玩瑜伽球,带机器人参加北京亦庄机器人马拉松大赛……他的模型“好玩不贵”,粉丝越来越多,他索性把代码全部开源,收获无数好评。
    赛博员工
    在为普通人搭建通往AI世界的“桥梁”的同时,AI也让张子豪吃到了单人成军的时代红利。他觉得,AI能令像他一样“不适合在大公司里当螺丝”的年轻人成为“超级个体”,在就业时多一些可能。
    “有了AI,我一个人就能成为团队,写脚本、拍视频、剪辑、做机器人模型……不需要依托任何大公司。”他说,“AI更能让每个人都成为程序员,我可以让AI阅读海量复杂难懂的屎山代码、上古代码,极大地提升生产力。十年前一个程序员能精通一门语言就很了不起,现在借助AI能写出不同编程语言的应用,打破学科和编程语言间的壁垒。”
    “我不擅长管理,但有了AI我可以管理‘赛博员工’(AI智能体或数字人)。”停了一会儿,他又笑着说,“当然,我还是需要几个人类助理,比如帮我搬运机器狗,因为AI还很难进入到物理世界。”
    涉及创意和架构,人类助理也更有优势。张子豪认为,人类在四个方面很难被AI取代,包括发现全新问题、产生偶然惊喜、融入宏大叙事、主动应对变化。“比如我们看阅兵会心潮澎湃,但AI看就只是一群人在踢正步。又比如我们灵光一闪甚至做个梦就可以产生新想法,AI不会。”他解释。
    好奇之光
    今年是张子豪第二次参加外滩大会,除了在“创新者舞台”演讲,他与合作伙伴高擎机电在“机器人小镇”搭台展示的机器人,吸引了不少意向购买者。“陪伴式宠物机器人带给我很大震撼,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能提供陪伴和情绪价值,应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他说。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所谓技术就是‘昨天看起来遥不可及,今天看起来刚刚勉强,明天看起来司空见惯’。”他说。而这,或许就是外滩大会“与AI共生一代”创业者的共性——拒绝循规蹈矩,勇于打破自我,无畏探索世界。
    回到演讲结束时的一幕。一个六七岁的男孩举手上台,在张子豪指导下用操纵杆玩起了机器人,全场观众注视他从生疏到熟练。年轻的科普“引路人”把高高在上的科技变成了开放的“游乐场”,点亮更年轻一代眼中的好奇之光,这束光会照亮他们的未来。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