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梅路地道的“减速带之争”,不只是一场关于设计规范的讨论,更是一场关乎生命安全的公共对话。30年前的设计,面对的是自行车时代;如今,电动车已成为主流,速度、重量和制动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安全设施与现实需求之间,出现了明显脱节。
密集的减速带,本意是守护安全,却在实际使用中成为争议焦点。下坡“连环阵”让部分骑行者失控摔倒,上坡“台阶式”设置又让推行者和骑行者都感到不便甚至危险。事故频发,说明现有措施未能有效化解风险。
管理部门称设置符合规范,但规范是否应随时代更新?当市民普遍反映“颠簸易摔”“推行困难”“雨天更险”,这些声音理应进入安全考量。在现场,记者半个小时内仅看到一名骑车市民下车推行。
安全既不应该“一刀切”,也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是科学论证与民意反馈的结合。建议相关部门尽快组织交通、工程、安全等领域专家,结合现场实际与事故数据,重新评估减速带的数量、间距,设计可行的改造方案,让地道既能控速,又能真正护人。 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