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草原之晨 搭子 马来的阳光 手写信在二十一世纪 “多写散文少写诗” 琴弦上的崇明往事
第13版:夜光杯 2025-09-18

马来的阳光

章玉华

未到马来西亚时,曾读过胡绳梁先生的《马来的雨》,其中对雨水的描绘非常精彩,便有了印象:这是一个多雨水沛的国度。未承想在马来的三天旅程中,雨丝未遇,阳光盛烈。

进入马来西亚,热辣的阳光直射眼帘,迎接我们的导游穿一件火红色印花衬衫,微笑着将我们引入大巴。他介绍,马来人迎接贵宾需穿色彩强烈的服装,这是礼仪之道。乘坐的豪华大巴也“一脉相承”,颜色热烈,橘红大红色相间涂满整个车身,天花板顶饰图案为铁锈红色抽象图形,两侧厚重的宝蓝色丝绒窗帘折成扇形依次铺陈,犹如中世纪宫廷女子裙摆层层叠叠,颇为壮观。初入马来,就为这“如火如荼”的礼遇咂舌,满眼的绮丽让我受宠若惊,不由对这陌生的国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车外阳光肆虐,车内空调给力,随后的三小时,红色大巴行驶在柔佛州莽莽绿原中,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笔直高耸的橡胶树,密密匝匝一望无际,不由想起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影《海外赤子》里看到的橡胶园工人劳作的场景。导游也娓娓述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地华人抗日的故事。他们在爱国华商陈嘉庚的号召下慷慨集资,据说马来西亚华人承担了全球侨胞抗日捐款的三分之二,总额达到惊人的法币54亿元以上,按当时汇率计算,这笔钱能买4000多架最先进的战斗机!在这片茫茫无边的绿林间,有多少勤劳朴实的同胞每天凌晨3点开始割胶,就是为了多赚一点钱,一分一厘,积成巨款,源源不断地输入国内。更有三千多名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前往滇缅公路和西南后方,为战时中国提供宝贵支援,近一半人为国捐躯。

聆听着导游的介绍,我的视线又一次投向车窗两侧不断退闪而过的橡胶林,这迅速的闪回似排山倒海浩浩荡荡,让人感到一股跨越时空的热流在深处流淌。那是同胞的热血奔腾汇成的巨流,汩汩流在马来至中国的万里征途;那是同胞的热盼交映而成的霞光,冲破乌云笼罩照射在全球华人心间。战争烟云已消散多年,但那跳动的大爱之心依旧这般滚烫,好像窗外炽热的阳光直射眼角。

橡胶林沿途的巨型广告板上写满了陌生的马来语,但我却没有丝毫疏离感。遥想当年在橡胶林中曾经被无数马来华人念叨的“祖国”这个充满激情的词语,不由荡气回肠,思绪万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