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突破局限  罕见病患者接受跨境医疗 皮影戏新体验 沪科学家揭示更多大质量恒星奥秘 创造奇迹  13岁女孩在沪双肺移植 过度捡拾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第5版:科教卫新闻 2025-09-18

创造奇迹 13岁女孩在沪双肺移植

本报讯(记者 左妍)“我又能呼吸了!”当13岁的媛媛(化名)轻声说出这句话时,守在病床旁的父母终于卸下了四个多月来的沉重包袱,泪水顺着脸颊滑落。

2025年8月,一场历时近10小时的高难度双肺移植手术,不仅将媛媛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更开了沪上“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伴POTTS分流术后”患儿肺移植的先河。

媛媛自9岁起便被确诊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今年7月,她因严重呼吸困难被紧急转入上海市肺科医院。生命悬于一线。

肺科医院迅速组织胸外科、肺循环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并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安贞医院的专家开展线上联合会诊。专家一致认为:双肺移植同期关闭POTTS分流是唯一可能挽救媛媛生命的方案。尽管手术风险极高,但团队最终决定迎难而上。

然而,等待匹配肺源的过程充满变数。8月1日,媛媛出现血氧和血压急剧下降。ECMO团队当机立断,在床旁局麻下为其建立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8月4日,合适的供肺终于到位。手术中最棘手的环节是如何处理此前为缓解肺动脉高压而实施的POTTS分流。国际上罕有此类病例报道,团队面临“介入封堵、完整取出、术中关闭”三种选择。最终,主刀团队选择在体外循环支持下,切开肺动脉直接关闭分流盲端,以最稳妥的方式化解了这一难题。

手术历时近10小时,由肺科医院胸外科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外科团队联合完成。术后为应对左心功能恢复缓慢及供肺水肿,团队创新采用“半开放胸腔+无菌膜覆盖”的方式,减轻胸腔压力,并保留ECMO插管逐步减流,帮助心脏适应新的循环状态。

术后第一周,媛媛留在手术室接受24小时不间断监护。血库与上海市血液中心也全力保障用血需求,多方协作下,媛媛逐步脱离ECMO和呼吸机,左心功能日渐恢复,最终顺利关闭胸腔,转入普通监护室。

经过40多天的治疗与康复,媛媛已完全脱离生命支持系统,恢复自主进食和日常活动,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也为同类疾病患儿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