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立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端,四季分明,对于季节变迁的敏感,早已渗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典籍确立经、史、子、集四分法,少说也在一千五百年以前,但四部图书悄然与四季挂钩,作为纯精神性活动的读书竟然也能与春、夏、秋、冬的流转相应和,就说不清楚始于何时了。
大致来说:春日绚烂浓烈,宜读生命力蓬勃旺盛的集部诗文;夏日邃密悠长,宜读总览时空的史籍;秋日天高云淡,宜读诸子百家以开阔心胸;冬日肃杀冷冽,宜读经部以培元固本。这大概跟食用应季蔬果一个道理。
不过在我看来,读书倒不必太拘于品类和时序的对应,四部与四季的浪漫纠葛,多半也许是出于读书人对读书的郑重其事和时下所谓的“仪式感”,况且现在的读物,早已超出古时四部的限阈,只要想读书,四季都是好时节。
立秋已月余,然而上海依然暑热难消。不知什么因缘,又重拾起早夭才子王勃的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再三吟咏,憧憬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清旷之景和“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的宴飨之场。又由“爽籁”,不由自主想到《庄子·齐物论》中南郭子綦著名的“三籁”:“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人籁”最好理解,不用南郭子綦现身说法,向他提问的弟子子游自己就解释说“人籁则比竹是已”,“比竹”等乐器发出的声音属于人籁,《滕王阁序》中“爽籁发”的“籁”就是如此。而“地籁”,就是风,各种各样的风,“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南郭子綦用赋、比的手法,对这各式各样的风(“万窍”)极尽形容,铺就了一段名文。“爽籁发而清风生”,“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读到这里,“秋老虎”似乎也退避三舍了。
南郭子綦接下去对“天籁”的解释就不太好理解了,注家多有,可自去参看。大致意思是,天籁跟地籁、人籁不同,并不是有形迹可以把握、区别的对象,只要“使其自己”“自取”,即是“天籁”,这便是庄子一以贯之的“任其自然”的观念。联系到《齐物论》开篇子游说南郭子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南郭子綦的回答是自己正处于“吾丧我”的状态,我们就更能体悟到,只有达到了这样一种“坐忘”的与天地大道通同的境界,我们才能认识“天籁”,“吾丧我”并不真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由此我们才能理解《齐物论》接下去所说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这样怪诞的论调,也才能理解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行为,因为在“吾丧我”“坐忘”的状态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齐一,死生一虑,并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也有很多人并不认可庄子这一观点,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一个显例。他在《兰亭集序》中明确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直接否定庄子。在《世说新语》中出现了52次的他,还被刘义庆用作贪生怕死的典型,在风急浪涌中神色慌遽、“喧动不坐”,来突出“镇安朝野”的谢安谢丞相“貌闲意说(悦)”的伟岸气度(《世说新语·雅量》)。
对了,《庄子》和《世说新语》都是子部书,秋日读子部,我还真是“任其自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