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4日 星期六
《归鸿赋》:是谁的“意难平”? 看“哪吒”“悟空”在艺术圈打怪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09-28

看“哪吒”“悟空”在艺术圈打怪

◆ 林明杰

现在的青年艺术家必须得三头六臂、七十二变,且还未知是否能赢。

过去曾有个错觉,觉得现在学艺术的孩子远不如前辈们努力。确实,必须承认,前辈年轻时爱艺术的程度可与如今沉迷于网游的孩子有得一拼。当年能考上美院,那真是百里挑一。绝不可能是因为考不上其他大学而临时抱佛脚培训半年考上美院的。

但这次有幸给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做总策展,让我改变了想法。我觉得,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复杂程度比前辈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为成功付出的努力和辛劳,绝不亚于前辈们。

前辈们虽然也“卷”,但“卷”的方向明确,内容单一。在学业上,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你选定哪项,就把哪项的功夫练好,成为尖子就行。毕业时,你只要能进入专业单位,最好当然是艺术创作机构、美院留校,其次是文化宫、中小学美术老师,或者各种单位里的美工;你要入选美协大展,加入美协……艺术市场兴盛后,即使不走美协路线也能成功,通过国内外市场运作,一样可以名利双收。

但现在青年艺术家面临的情况全变了。“卷”的方向不明,“卷”的内容复杂多变。

过去你只要跟同行“卷”,今天你还要跟人工智能“卷”。过去你某个专项练好就行,今天你专项功夫好也未必能找到工作、卖掉作品,赚到谋生立命的钱。

艺术是无拘无束的,但艺术家的谋生之路不是。让人想起古龙小说《欢乐英雄》里的郭大路,散尽家财走上游侠之路后才发现,侠客也会饿肚子,也要有地方睡觉,这都要花钱的。

在新技术挤压传统谋生之道的时代,年轻艺术家出道就遇上“大妖怪”。

青年美展中的一些作品让我很感慨。譬如有一件装置作品,它至少融合了木版画、数码动态影像和装置三个艺术种类,也就是说,这个艺术生得掌握版画、数码艺术、装置艺术,还得学会像生意人那样跟加工厂谈价钱。

类似作品在展览中比比皆是,有相当比例的作品具有科技含量。也就是说,一个艺术家还得通理工科。

在这个人人都能搜索全球信息的年代,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尤显重要。过去的画家、雕塑家悄悄地模仿远在天边的外国名家的几个暗招,往往就可以“攻玉”成功。现在,公开亮相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一旦出名,无不面临无数审视。它们都渴望找到你抄袭的蛛丝马迹,给自己涨涨粉。

所以不仅要三头六臂,还得有七十二变的创造力。不仅要手上活儿好,还得脑子好,善思考,够出奇制胜,才有出圈的希望。

学美术的都讲基本功。过去所谓的基本功都是手上的,而今,基本功的重点转移到头脑上。人工智能时代,必然是艺术进一步大众化的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不只是一个理想,更具有了技术条件。技术垄断的门槛消弭后,专业与业余的分水岭,主要不是手上见高低,而是创意见高低。

未来的艺术将会变成怎样?我们任何人都不要试图去定义。

试想,农耕时代的人能设想和定义工业革命后的艺术吗?我们如今正处于类似的伟大的技术转型时代,我们只有以对未知的谦卑,和对探索者的尊敬,来对待当下青年艺术家们的努力。他们现在还不是成功的艺术家,而是探索者。他们大多数人以后也不会成为成功的艺术家,这就是艺术家的宿命。但未来的路一定是主要靠他们去走出来。

每一个辉煌的艺术时代,都是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勇气去探索、实验、开拓而成的。艺术的实验,如同科学实验——不计其数的失败和屈指可数的成功。那些失败和成功同样辉煌且不可或缺。

长期以来的艺术市场或许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再执迷于过去的辉煌了,去推动未来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