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样式如何在新时代守正创新?上海民乐团的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给予了民乐界最鲜明的答案,呈现出时代强音。这台演出即将于10月21日、22日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参与舞台艺术最高政府奖文华奖的终评。
建筑可阅读
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是为已有90多年历史的上海音乐厅,这幢具有装饰主义风格的老建筑,度身定制的创新驻演。早在2021年首演之际,就拥有外墙光影秀、场内光影笼罩下的沉浸式音乐演出以及“何似在人间”民族乐器展览的“三合一”框架。这既是一台适合全年龄段,以民乐为切入点的文旅融合审美之旅,也能带领观众穿越上下数千年,从遥远的骨笛开始到最近几年流行的手碟等,“听”见甚至“看”到中华文明千年血脉的流转——自音乐厅穹顶开始“笼罩”到几乎观众席前半场的光影效果既仿佛宇宙苍穹又好似音韵颤动。而每次一个新乐器出场时,一旁的中英文字幕会简介其历史及演变,令人惊叹中华文明在音律上与世界音乐的相融与相异。
美学可感知
《海上生民乐》这个名字取自脍炙人口的“海上生明月”的谐音,颇具中国诗词意境美。而整台演出也是一部“流动的中国美学百科全书”,每首曲目都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并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目的,进行当代诠释和表达。
开场曲《汲古》以距今九千年的骨笛开场,这件有据可考的最古老的吹管乐器,以悠远拙朴的声线,破除混沌的开端,仿佛回到人类文明的黎明之时、初心之际。接着,篪、箫、笛等传统吹管乐器次第登场,让“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可听、可见。《水行》则巧妙地融合了古老的尺八与现代手碟,诠释“上善若水”的东方哲学。《火舞》则集结多国打击乐器,跨越文化藩篱,共同奏响生命之火的炽热与永恒……古筝独奏《墨戏》中,古筝如挥毫泼墨,舞者似灵动笔锋,王羲之《兰亭序》的巨幅书法投影缓缓铺陈,三者共同构建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格局。
《山水》引领观众体悟“天地人和”的哲学境界。《离歌》以琵琶演绎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在《十面埋伏》与《霸王别姬》的澎湃旋律中,呈现个性张扬、荡气回肠的爱情。《穿越》大胆突破传统,唢呐与电声碰撞出令人惊艳的火花……终曲《丝路》以“一带一路”为主题背景,辉煌壮丽的丝绸之路上流转、演变的乐器的交响共鸣,既暗示着文明互鉴与交融,也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传承。
艺术无终点
《海上生民乐》是中国传统民乐的破圈之作,也是观众欣赏民乐的全新体验。这台演出已经在上海音乐厅驻场演出超过5轮,共演出超过140场。海外观众尤其是法国、德国等文化和音乐大国的观众,也经常把这台演出列为他们的上海必选。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更多的外国游客通过《海上生民乐》“读懂中国文化课”,很多家长也将其视为对孩子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艺术化体验。
对此,竹笛声部首席金锴表示:“我把每场都当作全新的演出,积累经验、不断成长。”打击乐声部首席王音睿则时常刷社交媒体,在观众反馈中寻找进步的阶梯。唢呐演奏家胡晨韵表示,要让唢呐“冲破”既定的想象,真正穿越时空的界限。导演马俊丰说,此番演出依然坚守以音乐为核心的创作基准,同时将海派文化的美传递给现场观众。
上海独有的海派文化,恰如丰沃的土壤,滋润着上海民乐守正创新、绵延中国审美的当代表达。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