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玉红
昨天,历时93天的第36届上海旅游节圆满收官。本届旅游节创新采用“暑期旅游季+经典活动季”的“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推出500项活动供给,联动“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等多场盛事,实现“全城开花”的文旅盛况。数据显示,旅游节期间上海累计接待游客1.63亿人次,实现全要素旅游消费3132亿元,创“人财两旺”新纪录,进一步夯实了上海“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的全球影响力。
激活全域消费
本届旅游节以“优化供给、激活消费”为核心,通过政策激励、区域联动与业态创新,构建全域消费新格局。
■ 精准施策,带动旅游消费“量价齐升”。9月13日—19日,乐高乐园、东方明珠等63家景区推出为期一周的门票半价惠民活动,携程数据显示,活动期间上海门票业务人次、消费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1.04%、54.43%,酒店业务人次增长27.59%;“乐游上海”旅游消费券覆盖全周期,去哪儿网数据显示,7月至9月,上海主要酒店集群平均到客率同比增长22%,客房销售额增幅17.69%;携程、美团等五大平台打造“逛节、消费、互动”一体化入口,“爱购上海旅游节”等定制产品带动全网传播量超180亿次,形成线上线下消费闭环。
■ 区域主场效应,打造消费新场景。上海乐高乐园暑期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单日峰值1.5万人次,带动周边5公里内酒店入住率超90%;静安区国际茶文化旅游节、青浦区世界赛艇锦标赛、松江区“亲子旅游周”等活动,精准匹配不同客群需求。抖音数据显示,上海位列全国暑期旅游城市榜首,“乐活上海”带动相关商家交易量环比增长31%。
■ 新兴业态崛起,拓展消费半径。《再见青花》沉浸式展、普拉多博物馆VR展等虚拟现实产品,为游客提供新颖体验;嘉定南翔国潮大会、金山枫泾水乡婚典、滴水湖光影烟花秀等活动,以“国风”“潮玩”为主题,吸引市民游客走出市区,拉动近郊消费。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强化全球传播
旅游节以“现象级活动+联动型产品+全民性传播”为抓手,提升上海作为入境旅游第一站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 外滩大巡游成“全球标志性IP”。9月13日,25辆中外花车、24支表演团队亮相外滩,在万国建筑群下打造多元文化盛宴,主流媒体报道超2.3万条,短视频与图文播阅量近亿次;花车走进10个区的11处地标商圈,总里程超1000公里,吸引340余万人次“跟着花车游上海”;9月29日—10月6日,花车在浦东世博文化公园展示,与世博花艺节“双花联动”迎接闭幕。
■ 全国分会场构建“一程多站”体系。创新设立四川绵阳、浙江宁波、西藏日喀则等五大分会场,形成“主会场引领、分会场共庆”的全国性节庆格局;引进“中国白·德化瓷”展、返场“何以敦煌”公益展,发布沪宁高铁旅游线路,推动玫瑰婚典串联沪苏双城,强化长三角“文旅会客厅”功能。
■ 全民参与讲好“上海故事”。“我心中的旅游节”征集活动吸引众人广泛参与;16名境外表演团团长受聘为“上海入境观察员”;发布“这里是上海(This is Shanghai)”推广口号及文旅宣传片,以“建筑可阅读”形式向全球展播上海形象。
打破产业边界
旅游节通过“旅游+”模式,打破产业边界,实现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转变。
例如,联动上海国际光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发“追光寻影”夜游产品、“旅游节+艺术节”主题演出;宝山区举办国际邮轮节,联合9城发起“邮轮+消费城市联盟”,推出“邮轮+江南古镇”线路;打造朱家角非遗体验季、金泽乡村旅游节等活动,以节庆赋能乡村振兴与古镇提质。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钟晓敏表示,未来,上海旅游节将进一步推动“从人民节日到全球盛会、从城市庆典到世界窗口”的升级,持续深化文旅商体展融合,提升入境旅游枢纽功能,努力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都市旅游首选地,为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