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民警背老人狂奔  发车前3分钟送达 攻坚克难,勇闯技术“无人区” 他们发现Treg细胞是免疫系统“安全卫士”
第2版:综合新闻 2025-10-07

攻坚克难,勇闯技术“无人区”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工艺师周清华的故事

周清华与团队在造船领域不断创新,填补了相关技术领域空白 受访者供图

上海作为造船重地,很多拳头产品都经历了从0到1、自主突破的历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江南造船”)总工艺师周清华是见证者、推动者,更是奋勇争先的开拓者。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开发设计了新型B型舱货物围护系统,成功应用于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填补了相关技术领域国际空白,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70%,成为“王牌船型”。

面对难题“兴奋”

周清华与船舶结缘很早——从小在长江边长大,对船舶有亲切感。2003年,他考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越学越上瘾。本科毕业后,他在相关专业继续深造,坚定走上与船为伴的职业道路。

对于造船事业,周清华怀有格外深厚的热忱,将大部分业余时间用于钻研。“大型远洋商用船舶在设计和制造时必须满足国际船级社的规范,然而规范中的一些要求内容有时与工程实际存在脱节。”周清华分享,“我经常在周末查看这些规范条文,我喜欢思考,不只是照本宣科。”面对工作中棘手的难题,周清华不仅没有胆怯,反而感到“兴奋”。一旦发现问题,他便收集大量文献报告,逐字逐句研读。若遇到一时难以破解的困惑,他便主动向相识的高校教师请教。即便对方素未谋面也不要紧,总能通过团队或邮件获得积极响应。

不放弃破困局

“2013年我加入江南造船时,正逢企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公司组建了专业的研发设计团队,聚焦市场需求,瞄准未来船型发力。”周清华回忆。

当时,液化气船核心装备——货物围护系统被法国GTT、日本JMU和挪威MOSS Maritime公司的专利技术所垄断。周清华形容那时的处境是“受制于人”:每建造一艘船,企业都需支付高额专利费,比例高达5%至10%。更让人无奈的是,即便国内能供应相关材料,关键设备和材料仍必须从专利方指定的国外厂商采购。

为打破困局,就要开辟新路。江南造船从2010年就开始对B型舱展开前期研究。2013年后,周清华加入其中。让团队受挫的是,项目早期寻求合作时屡屡碰壁。船东们更信任市场上已应用的国外专利技术,尽管江南造船用数据证明了B型舱在货物装载的灵活性、安全系数、维护成本上的优势,但船东们仍持观望态度。周清华和团队没有放弃。“既然选了‘无人区’,就别怕走‘寂寞路’。”他们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在一次次计算、试验中积累数据,在一次次被拒绝后优化方案,只为等待“破局”的那一刻。

不断自主创新

2019年12月,团队终于拿下全球首单B型舱VLEC建造合同。新型B型舱的研发成功,得益于周清华与团队直面技术难题的勇气与决心。该项目实现了B型舱VLEC技术在国际领域零的突破,攻克了容限损伤设计、低阻线型开发、疲劳断裂与泄漏分析、超低温多层绝缘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核心技术,解决了建造工艺、高效焊接和绝缘板智能安装等关键难题,并形成了30余项专用工艺与标准,建立了“全流程覆盖、全工序管控、全要素追溯”的B型舱建造质量标准。2022年,全球最大舱容、世界首艘采用B型舱的VLEC“PACIFIC INEOS BELSTAFF”号高质量交付并成功运营,赢得了船东的高度认可。

周清华与团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已开发出VLEC 3.0版本,采用铝合金材料,解决了舱容大型化等难题,综合性能更优异,“最终目标是摘取大型LNG船这颗‘海上明珠’。” 本报记者 叶薇 实习生 张依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