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汀《铁树·火鸡》纸本设色 1954年
卢辅圣《国色·酣》纸本设色
何曦《灯下珍禽》纸本水墨 一九九三年
李戈晔《花开无声》纸本彩墨 二零二四年
丁蓓莉《小区的飞鸟4》纸本设色 2022年
马新阳《我已飞过》绢本设色 2025年
毛冬华《帘·竹》纸本水墨 2025年
倪巍《兔子》纸本水墨 2023年
胡建君
近日,“城市·花园——2025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师生作品展”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策展人没有以宏大叙事开场,而是邀请观众在熟悉的城市空间里,重新遇见那些几乎被忽略的自然与生活片段,而展览的魅力,正是在城市与自然的交界处,找到介于真实与想象之间的气息,展开一场关于笔墨与生活的对话。
海派传统的延续与新生
此次“城市·花园”将视线对准城市生活中几乎被遗忘的自然角落,那些阳台、屋顶、街角中微不足道的绿意与细节,把这些日常场景重新安放在画面中,赋予它们新的形象与意义,这是一种观看方式的转换,也是对日升月落每一天的重新感知。
这样的展览在上海举办,尤为合适。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城市文化转型的代表地,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19世纪末,当西方科学思想与艺术观念传入中国,上海艺术家最早直面这股浪潮。吴昌硕、王一亭等人既继承文人画传统,又吸收金石气象与西方造型理念,推动花鸟画从书斋走向现代社会,形成了兼容并包、勇于创新的海派艺术风格。民国时期,唐云、江寒汀、陆抑非、张大壮等人更是从城市生活中取材,使花鸟画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这些文脉都在此次展览中得以铺陈。其中江寒汀的作品工写结合,物我同境,既有劳动场景的现实美学也有自然野趣;张大壮的作品在墨色交融中见水波鳞光,现实生命感强烈;而唐云快笔轻色,酣畅中不失雅逸,体现海派抒情气质;陆抑非将花鸟画扩展为生活图景,从咏物转向民生;应野平则将花鸟语境融入都市空间,拓展了花鸟画的社会性与当代性。
展览的空间结构恰如一场对话。纵横交织的展陈,让观众得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感受到笔墨语言在时间长河中的流变与重生。在有序的结构中,观众的观看体验被温和引导。特别是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从城市生活出发,充满新鲜的观察与自由的想象。而老一辈海派艺术家的作品则为这种探索铺垫了深厚的文化底色。
“城市·花园”的精彩之处正在于此,它让我们意识到,花鸟画从来不只是山林与雅室的专属,也不是鸟语花香的程式化面目。在城市扩张、自然退隐的今天,那些被笔墨重新描摹的自然与生活片段,恰是人与环境关系的缩影。艺术并不一定要追求宏大主题,也能从日常间隙中生长出新的意义,而这,正是海派艺术的精神所在。
视觉修辞的都市实践
在全国艺术院校师生大展区,场域的气息显得多样而鲜活,带着青春的锐气与敏感的观察力,让展厅像一座多声部的城市花园。这些作品如即时记录般贴近都市生活的呼吸,它们并不急于复刻前人,也不满足于形式的奇巧,而是真正从自身经验出发,重新理解“花园”与“城市”的关系。
与传统山水、花鸟画相比,当代都市花鸟画更强调个人经验与现实空间的互动。它关注的不仅是自然物象的形与神,更在于自然片段如何在城市语境中与人产生情感联系。阳台上的花盆、墙角的杂花野草、窗外的飞鸟,那些倏忽而过的日常,成为情感与观察的起点。他们牢牢扎根于传统笔墨,却不把传统当作框架,而成为自由呼吸的土壤。
“新海派”正是在这种创作态度中逐渐成形:它继承兼容并包的传统,又对城市现代性保持敏感。城市不再是背景,而是与自然、人与笔墨并列的参与者。观众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敏感的心性与笔墨语言的重构。无论是传承型、实验型还是交融型,呈现的都是一种开放、多元的图景。笔墨传统并未因时代变迁而式微,反而因新的生活经验与观看方式获得了新的表达可能。
这类探索在特邀专家展区的当代上海画家群体作品中表现突出。卢甫圣、陈家泠等海派代表画家,在笔墨与现代构成、装饰性语言和城市空间之间,展开各种可能性实验;何曦在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已是一则都市寓言,制造出时空重叠的张力;甘永川以土布格子布局草虫,写实与设计感并存;单峥的作品,体现出宇宙秩序的庄严与轻盈;薛俊华以绢本工笔构建祥瑞世界,奇思妙想中见安稳功力;周全则在干净的黑色背景下展开花与猫的春日人文叙事;在花鸟组合中,鲍莺以诗意的工笔淡彩映照静谧的城市生态与青春印记,万芾在水墨朦胧中呈现都市鸟影与鸟声,而高茜则重构了传统花鸟画的视觉叙事,在物性、观想与女性意识之间建立了充满哲思的对话空间。这些作品如同城市的实验街区,风格各异,却都在回应同一个核心命题:花鸟画如何在当代继续发声。
城市花园的多样图景
作为此次展览的东道主,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群体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整体折射出一种新鲜的城市生活气息,体现出花鸟画在当代语境下的多元探索。这些创作不仅涵盖传统题材的当代探索,更融合了新材料、新观念与图像建构,彰显创作者对绘画本体语言的自觉反思与重构,展现出花鸟画在今天的生命力与可能性。
在笔墨语言的实验性转换层面,画家们对传统绘画要素进行了系统性解构与重组。毛冬华通过线条的抽象化处理与墨象的结构性重塑,实现了传统竹石题材的语法更新;马新阳在古典笔意中注入当代视觉节奏,飞扬洒脱中见绵缈哲思;白璎的早期作品《瓶花》则在泼墨技法中融入动态视觉元素,完成了传统写意精神的当代诠释;包若冰则工写结合、疏朗开张,在文化自信与自然赞美间取得诗意平衡。
在图像的观念性重构方面,创作者们展现了鲜明的方法论意识。何振华通过传统图像符号的数字化转译,探讨了文化记忆与当代视觉经验之间的互文关系;陈静的岩彩实验从材料学角度重构了传统花鸟画的物质基底与视觉质感;史晨曦运用解构主义手法对江南园林意象进行空间重组,创造了跨时空的视觉记忆场域。计王菁则期望构建可游可居的心灵栖所;倪巍则以微观叙事策略,小中见大,以奇幻的写实水墨描绘动物真气与生命张力。
材料探索与色彩建构也成为部分艺术家的关注重点。苗彤探索矿物色与园林意象的更新,试图建构东方色彩的象征体系;周隽通过极简的灰度控制,在有限的色域中拓展了水墨表现的精神维度;李戈晔、隋洁以单纯的静谧之力探索生命体在虚静之境中的精神栖居;齐然的大面积色域铺陈,则从色彩心理学角度重构了传统田园诗意的情感基调。
与此同时,一批作品聚焦于都市语境与空间诗意,探索城市中自然与人文的对话。翁颖涛的作品试图构建现代都市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寓言;田佳佳在建筑与植物的视觉对话中,探索城市生态的新型审美范式;田田将冰冷的石头转化为温情的生命叙事;丁小真则将传统文人画物我两忘的美学理念延伸至都市空间,在城市景观与自然片段的偶然相遇中,重构当代人的精神栖居之地;而策展人贺兰山通过人物与花鸟的符号化并置,并借由整体展陈的序列,对传统笔墨的现代性问题作出综合思考。另两位参展的策展人马琳、尚一墨也在花鸟画的材料与意境的探索上作出不懈努力。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这些花鸟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细腻、持续、深沉的观看方式。那些被描摹下来的不仅是图像,也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投影。
当代花鸟画正在从技法体系向方法论系统转型,从审美表达向观念叙事演进。这一代花鸟创作者不再满足于笔墨技法的比拼,他们更关注身边的世界。
展览空间如同一座时间与空间叠加的城市园林,各种形象在展厅里并肩而立,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雅集。历史、现代、日常、偶然都会在同一街区同时发生,这正是上海特有的气质,也是海派艺术的根基所在。
花鸟画在这种节奏里,不再是山水世界的附庸,也不是博物馆中被封存的遗产,而是一种活的语言,一种在玻璃幕墙、地铁口、阳台与展厅之间自由穿梭的感知方式,历久而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