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被“邪修”的瓦格纳 艺术与城市的对话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10-12

艺术与城市的对话

蒙特利尔与上海墙画双城记

◆卜 翌

蒙特利尔和上海,两座分处北美与亚洲的国际都市,拥有截然不同的历史积淀与城市气质,却在“墙画”这一城市公共艺术领域找到了独特的文化交集。墙画并不是简单的城市美化,更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社群的诉求与艺术的生命力。

蒙特利尔因其一年一度的Mural Festival(墙画艺术节)而闻名世界;而上海,则在城市更新和街区治理中,巧妙地将墙画融入了海派文化的脉络。

蒙特利尔的墙绘文化,很大程度上可追溯到街头艺术传统。然而,他们会着重指出,墙画(Mural)与涂鸦(Graffiti)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涂鸦大多未经许可,更多是个人“街头签名”,或亚文化表达,或单纯的“标记领地”,强调快速和风格化,常被清除或覆盖。而墙画往往经过合法许可,由艺术家受邀或委约创作,旨在公共美化、社区叙事和文化传承,甚而具有明确的公共教育意义;注重构图、色彩、主题叙事和技术。墙画也常使用耐候材料,意图长期保留和保护。

蒙特利尔成功地将原本边缘,甚至有争议的街头创作,通过艺术节形式的运作,使其产业化。自2013年创办以来,蒙特利尔墙画艺术节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墙画盛事之一。每年6月,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艺术家聚集在此城的主要街巷上现场创作,喷漆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色彩层叠地爬上墙面——不纯粹是创作过程展示,更是一个为期多日,集艺术、音乐、美食于一体的街头派对。同时,借由艺术的力量,将老旧甚至略显颓废的建筑立面,转化为斑斓的城市景观,提升了街区的经济活力和安全感。

在这些墙画中,加拿大艺术家Kevin Ledo创作的莱昂纳德·诺曼·科恩的巨幅肖像,堪称标志之一。这位音乐家、词曲作家、歌手、小说家、诗人、艺术家,正是出生于此城,被称为蒙特利尔之子。这幅高达二十层楼的墙画位于市中心,科恩双手交叠于胸前,神情宁静,仿佛以温柔的目光俯瞰整座城市。作品完成于他去世不久,画面温厚而庄重,成了蒙特利尔的精神地标。无论晴日或雪夜,抬头望见那张面孔,人们都会想起这座城市的诗意。而这类创作,牵涉到复杂的社会协调、资金筹集和技术挑战,其背后的故事——艺术家与城市、与逝去巨人的精神对话——本身就构成了引人入胜的叙事,据说整个过程也被拍摄成了纪录片。

这两年,蒙特利尔的“私人定制墙画之旅”尤为盛行,各国游客络绎不绝,跟随专业导览走街串巷地打卡,并深入品评背景故事、创作风格和技术。这些墙画作品遍布全城,在官方网站上年年有更新,注明编号、作品名称、艺术家和其简介,以及创作时期与地点。这些墙画跨越了艺术风格的界限,成为一个个网红地标——从超现实主义的奇幻,到几何抽象的解构,使得蒙特利尔真正实现了“全城就是一个艺术展”。

相较于蒙特利尔自下而上、由艺术节推动的墙画运动,上海的墙画艺术则更像是自上而下、经过精心规划与管理的城市“微更新”策略的一部分,持续且周密地服务于城市治理、街区主题打造和历史文化保护。

譬如在上海的黄浦区、静安区等核心区域,墙画的引入旨在提升街区“颜值”和文化气息。此前著名漫画家Tango等艺术家的参与,曾为老城厢的墙画带来了独特的“海派幽默”。这些墙画出现在弄堂口、小巷深处或不显眼的转角,为闹市注入了人情味——一只猫、一盏灯、一位弯腰拾物的路人……画面轻巧,笔触幽默,却传达了生活的智慧,路过的市民见之总不禁会心一笑。

与蒙特利尔墙画追求的视觉冲击有所不同,上海的墙画更注重与街道尺度的和谐、与社群生活的互动,体现出另一种细腻的“烟火气”。

又诸如愚园路改造工程以墙画延续街区记忆,将历史典故、文化名人故事和现代艺术结合起来,起到了“历史导读”的作用。路人不必走进博物馆,就能在日常行走中获得历史文化的滋养。这种主题性的、有明确叙事指向的墙画,是上海城市管理者将艺术作为“文化基建”的成功实践。

而“为爱上色”ART+公益项目,则邀请国内外艺术家与设计师,以“儿童关怀和环境动物保护”为主题进行墙绘创作。在去年完成的沪上项目中,就携手艺术家陈十三,在人民路打造了一座55米高的墙绘巨作《露香春景》,覆盖了整栋楼17层的外墙。画面中,“细巧巢篱萦乳燕,家园如画满春山”的国风意境铺展,让原本有些陈旧的人民大楼迎来了“诗意新生”,更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驻足。艺术家希望通过这幅作品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共鸣,珍惜和谐共生的环境。墙绘既与老城厢相邻,又和东方明珠及周边现代建筑相映成趣,极为契合海派美学和城市风尚。

除了这些知名街区与艺术家项目,上海还有许多社区共创的墙画计划,这些在地创作更注重艺术与社区间的融合和修补。徐汇衡复片区、浦东公园步道、北外滩滨江区域等等,都有民众和艺术家共同完成的墙绘。画面题材广泛涉及生态、童趣,和城市记忆,素朴却真切地反映了城市情感的细节。

而在云间粮仓、M50创意园等由工业遗存改造而来的文化创意园区,墙画的实验性更强。高大的筒仓、斑驳的仓库外墙,都成了墙画的最佳载体。艺术家们在这里可以进行更大胆的创作,表达对工业文明、城市变迁的思考。这些作品更接近当代艺术的范畴,形成了空间叙事的一部分,旨在营造氛围,吸引年轻人群和创意产业入驻。

蒙特利尔和上海的墙画艺术,虽表现形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两座城市的墙画也都体现了对各自文化身份的探索,以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对话。墙画已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场所,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而这种艺术的民主化,也令城市文化更加多元和包容。

墙画改变了城市,也改变了人们看待城市的方式。颜料会褪色、墙体会老去,但故事与情感会留下。墙画成了连接艺术与公众、历史与现代、个体与社群的有力媒介。两座城市在不同纬度以同样的方式彼此呼应:艺术不是装饰生活,而是让生活本身成为艺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