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一来,呼吸道“警报”拉响。随着申城气温逐渐走低,空气愈发干燥,加之昼夜温差加大,各大医院内感冒、哮喘等急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其中老年患者占了相当比例。
瑞金医院呼吸科周剑平副主任医师提醒,老年人往往伴有基础疾病和慢性呼吸道问题,加上冬季免疫功能下降,“小病”易成“大病”,因此需注意呼吸道保护,降低疾病加重的风险。
吸入寒冷和干燥的空气对伴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非常不利,因为呼吸道本身“怕干不怕湿”,一旦过于干燥,就容易导致痰液干结淤积,难以咳出,从而加重病情。周剑平建议,在疾病急性期应尽量避免外出,多喝温水以保持气道湿润。出现轻微咳嗽时,不宜随意使用较为强烈的麻醉止咳剂,以免痰液引流不畅而加重呼吸道堵塞,可优先选用具有化痰作用的止咳药物。在必要时,也可以考虑应用雾化方式湿润呼吸道。对于年老、体弱的老年人,应加强翻身拍背,体位引流,来帮助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另外,每天上午和下午最好各开窗通风半小时,让大自然的空气帮助净化多种病原体。
不少老年人都有早起遛弯、锻炼身体的习惯。但周剑平提醒,冷天出门需要当心。最好根据天气情况注意适当延后出门时间,尤其要注意保护呼吸道,避免温差较大的空气直接且长时间刺激呼吸道。
热衷“晨练”的老年人需要特别注意,早晨地表温度远低于高空温度,各种废气都会聚集在地面,使晨练者吸入更多有毒有害的气体;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身体不适。
“运动不宜过于激烈,一般练到身体微微出汗就好。”周剑平建议,“比较推荐的运动是太极或者瑜伽等轻缓的运动,可以帮助增加血液循环,抵御寒冷。”
此外,气温骤降,建议及时添加衣物,必要时可戴一条围巾或口罩护住嘴和鼻子,避免使呼吸道直接暴露于冷空气。
有些老年人感冒时,会出现周身乏力疲劳感或轻微头晕、思睡,若此时未能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咳嗽、咯痰等呼吸道症状。此时,切不可掉以轻心。
周剑平特别强调,如出现鼻塞、流鼻涕、咽痛、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症状较轻者可在家自行处理,多喝热水、多休息。但如果症状较重,发烧超过39℃,或出现呼吸困难、咳血、胸痛剧烈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实习生 张依文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