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华
去一家餐馆吃午餐,勾选好菜单,服务员在桌上放了一个沙漏,上下两个圆锥形玻璃容器,细白的沙粒通过中间狭缝缓缓滴落,店家用这古老的计时工具,让食客感受服务的承诺。邻座小孩忽发欢呼,在他看到沙漏上端即将倾空时,服务员托着一大盘菜肴来了。旁边的母亲趁势训导孩子:后天开学了,时间像这沙子一样快没了,你的暑假作业今天一定要做完……
事物有始必有终,强调结束期临近,往往有个截止时间,这一段光阴可以日计,可以小时计,可以分秒计。影视中这类情节屡见不鲜:撤离飞机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机场也将紧急关闭的前一刻腾空而起;大楼下定时炸弹进入触目惊心的倒计时,最后1秒被剪断了引爆线;身陷山洞绝境几十小时濒临死亡的人,终于听到铁锹和石块的碰撞声……日常生活中的截止期水波不惊,但一旦忽视同样难以自拔。小学生的拖延状况,是在假期最后一天赶工,一支笔、一个夜晚创造一个“奇迹”。大作家也一样,1830年,雨果与出版商签订半年内完成《巴黎圣母院》的合约,无奈社交频繁,难以专注写作。他让仆人将衣物全部锁进衣橱,仅留一条灰色长披肩遮体,使自己无法出门;还有记载说,他甚至剃掉半边头发和胡须,以彻底断绝外出念头,最终完成创作。
现今社会五彩缤纷,让人应接不暇,报告必须按时提交,各种账单不能逾期,考试迫在眉睫,规划刻不容缓,日程表上一个接一个的截止期,不时地在敦促、催逼着我们。“雨果式闭关”当然可以仿效,现代心理学将此称之为“承诺机制”,即通过物理限制阻断拖延诱因。但更具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还是管理时间。1992年,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就创造过“番茄工作法”,设定25分钟时间,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时钟响起,短暂休息5分钟,如此循环,用这种节奏提升专注力、提高工作效率。
截止日如期而至,在这之前尽心竭力,终点拉着的那条红色冲线带,会给你一个热情的拥抱。截止日是一个确切的时间刻度,但很多事物没有时长概念,它们的截止期是一个过程,从频繁相见,到若有若无,再到全然不见,渐次隐退,逐步消失。有朋友告诉我一件令人感慨的事:大学里曾经有门课程《黑白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整整一年,在实验室里反复拆装电视机,将显像管、高频头、偏转线圈等复杂结构拆开又拼合,他考了99分,但等到走出校门才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一台黑白电视机让他维修了。我们读小学时还有珠算课,随着计算器的到来,我们指尖慢慢终止了与算珠的碰触……“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从另一角度来说,并不是我们不愿意慎终如始,而是历史设定了无法更改的截止时日。
前些天,我骑着锈迹斑斑的自行车上街,发现轮胎被钉子戳破了,推车去补胎,经常去的“老丁修车铺”已然不见,原先的摊位上成了共享单车的停放点。那些单车用六边形蜂窝状结构取代传统充气,根本没有补胎一说。然而就在几个月前,我还在这里,看着老丁用那柄发亮的锉刀打磨车胎,再涂上一层琥珀色的胶水,然后用小锤不断地敲击胶皮,殊不知,他叩响的正是修车铺谢幕的一声声倒计时。
AI模型通常有一个“知识截止日”,这个日期之后的世界,对AI来说就是未知的。比如问AI明年会有什么新的电影上映?它可能会坦诚相告,“我的训练数据截止到某个时间点,没有这个信息”,也可能会基于旧信息进行推测,“一本正经地胡说”。而人类高明之处,在于拥有自己的突围密码。20世纪90年代“的哥”以认路能力成为高收入群体,但导航软件的普及让职业优势归零,北京有“的哥”转型城市旅游向导,将道路记忆转化为城市历史故事讲解,日均收入翻倍。而我所知道的修车老丁,关闭店铺后转身在网上开了小店,业务范围包括墙面修补、瓷砖修补、管道修补……将其修补技术发挥到极致。人生几多“截止时”,奋斗始终无期限,在时光沙漏的上端清空之时,他们已经充盈地演绎着下一段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