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黄浦江水潮涌不息,又一个五年即将开启。
昨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公报振奋人心地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更令人激动的还有下面这段话: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2035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读懂这两段表述,相信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全会公报说“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十五五”的谋划与实施,不仅关乎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战略更长远的未来。
万众期待的未来,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任务书。当“十五五”的轮廓在国家与城市的蓝图里渐次清晰,我们应当意识到,这份宏大的规划,不只是发展指标的定义,也是千千万万个平凡日子如何过得更好的承诺,更是无数中国普通人又一段不息的奋斗征程。
此次全会从12个方面对“十五五”作出战略部署。比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等等。
要完成这些任务并不容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大国竞争、大国博弈进一步加剧,各种挑战和不利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的改革任务也同样艰巨。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国的五年规划不仅是发展的规划,也是改革的规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300多项改革任务,明确到2029年要全部完成。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落实期和“十五五”规划期有四年的重叠期,可见其重。
上海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龙头,理应为国担当,勇为尖兵。面向未来,龙头该如何起舞?部分答案就藏在这座城市的品格之中。
未来五年,上海更需以开放的确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这不仅关乎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更关乎思想观念的交流碰撞,关乎这座城市能否持续为世界提供更多新的可能。上海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未来五年,上海要让创新的种子在更广阔的田野上生根发芽——既要顶天立地的重大突破,也要铺天盖地的草根创新;既需要实验室里的潜心钻研,也需要市场应用的精准对接。
未来五年,这座城市的文明包容,要在改革任务与规划目标的交会处,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收入更多一些,保障更稳一些,市民群众每一个合理需求被看见,老旧小区能加装一部便利的电梯,街头巷尾多一处生态花园……这些具体而微的改变,是人民生活品质与获得感提升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推动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
前些天,上海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发展数据,5.5%增长跑赢全国平均水平。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创业者凌晨依旧亮着的灯火,是科研人员实验室里反复的尝试,是外卖骑手穿梭街巷的身影……所有人的努力,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底色。
“十五五”,上海要为这些努力创造更好的环境,为这些奋斗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因为这五年,既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每个人实现人生梦想的重要阶段。在实验室里,在工厂车间,在写字楼里,在社区街巷,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们将见证更多梦想在这座城市里找到支点,见证更多创新在这座城市里变为现实,见证更多普通人的美好生活在这座城市里蒸蒸日上。
五年规划,是“国事”,也是“家事”。当我们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个国家、这座城市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