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以艺为笔绘诗意
第13版:专题 2025-11-06

以艺为笔绘诗意

上海四部群星奖作品展城市风华

当海派广场舞的活力冲破艺术边界,当锣鼓书的新声暖了都市的烟火,当沪剧的质朴真情在小戏里流转,当器乐重奏的音浪中勾勒出城市的精神图腾——第20届群星奖的荣光里,上海四部作品以诗意与温度为笔,在群众文艺的长卷上写下了属于这座城的文化注脚。顾夏阳、荣广润、吴孝明、甘露四位专家眼中,它们是“东方美学与现代技法的融合”,也是“于朴素中见真章的时代缩影”,更是上海群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为全国递出的一张艺术名片。

广场舞《一起跳舞吧!》 突破艺术边界的海派广场舞 ◆ 甘露

广场舞作品《一起跳舞吧!》能够斩获群星奖一等奖,核心在于其突破了传统广场舞的艺术边界。

该作品以上海白领阶层为创作灵感,精准捕捉了都市人的生活状态与心灵世界。作品巧妙植入职场生活元素,如模拟打电话的场景,用流动的队形具象化上海“车水马龙”的都市节奏,更通过上班、下班的场景切换,强烈对比出人们生活中的紧张与松弛感。

在艺术形式上,作品一方面打破了广场舞的受众与风格局限,精准契合青年人审美:不仅启用男女各半的表演者阵容,还创新性地融入爵士舞与流行舞元素,让舞蹈更具时尚感与活力,拉近了与年轻群体的距离。另一方面,作品的“变装设计”堪称点睛之笔——表演者初始身着白领职业装,男生的西服、女生的职业套装,随着“下班”场景切换,女生换上连衣裙,男生脱下西服并以西服为道具舞动,这一设计既自然推动情节,又让舞蹈更具叙事性。

音乐创作同样是作品的加分项,兼具地域特色与现代活力。音乐中融入了极具上海文化标识的元素(如《四季歌》的旋律片段),熟悉的节奏能让全国观众瞬间联想到上海这座城市;同时,音乐又结合爵士与现代风格,打造出强烈的节奏感,既符合青年人对时尚韵律的追求,也与舞蹈的活力气质高度契合。

整体而言,《一起跳舞吧!》以“敢突破、接地气、有温度”的创作,为广场舞艺术发展提供了新范式——它用都市人的生活故事引发情感共鸣,用海派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用时尚元素吸引多元受众,真正做到了“为人民而舞”,这正是其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锣鼓书《房东来了》 曲艺新声唱出城市温度 ◆ 吴孝明

锣鼓书《房东来了》的获奖,这不仅仅是奉贤区乃至上海曲艺界的一份荣誉,更体现了上海群文创作紧扣时代脉搏、勇于创新表达的非凡能力。

锣鼓书作为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曲艺,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而《房东来了》的成功,正在于它在保留原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去陈和融合创新。作品聚焦于当下大都市生活中的热点和痛点:一群从家乡来到大上海追逐梦想的年轻创业者,以及他们与退休房东之间的生活摩擦与最终的和解。

《房东来了》的创作团队,将故事背景设定在网络直播这一当下最火热的领域,并巧妙地将年轻人的创业初衷提升到了为家乡带货的高度。这不是简单地做一个博主,而是将个人的奋斗与对家乡发展的奉献精神相连接,与大上海的城市精神相融合。

作品对地域方言的运用也体现了创作的细腻与用心。三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女青年,她们在表演中穿插使用了四川和江苏方言,这不仅增加了表演的趣味性,也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此外,作品对乐队和角色的设置也很有意思,乐队的乐手同时扮演了投诉的邻居,通过锣鼓书的表演唱样式,将故事性、戏剧性、音乐性融为一体,既热闹又深刻。

群星奖对作品的时长要求极其严格,曲艺节目必须控制在12分钟之内。在如此苛刻的时间限制下,《房东来了》要完成故事的铺垫、人物的刻画、矛盾的冲突与解决,其凝练程度是惊人的。作品最终的成功,是建立在这种对艺术规律的严格遵循和不懈打磨之上。

沪剧小戏《假币真情》 于朴素中见真情 ◆ 荣广润

此次上海地域最有特色的本土剧种——沪剧,凭借小戏《假币真情》实现了群星奖的“零的突破”。

《假币真情》的故事取材于一个真实的社会善举:一位面馆老板,十年如一日地接纳智障客人用手绘“假币”来换取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这种超越物质计较的爱与信任,正是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导演栾岚和沪剧非遗传承人严蓉慧眼识珠,将这个充满上海善意的故事搬上舞台,并通过沪剧这一最贴近市民生活的剧种来表达,其选择是准确而高明的。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假币真情》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朴素而凝练的风格。作品没有采用复杂的戏剧技巧,而是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朴实手法,聚焦于面馆女店主面对生活中的残障人士,展现出一种持久的、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关怀。

而剧本的巧妙之处,在于“发现”这一戏剧性的设置。通过一位因突发的生活困顿而留下身份信息偷取钱箱、后又心中不安未敢打开想悄悄送还的食客,作品制造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箱子在店里偶然落地开启时,发现其中并非真钱,而是那位智障客人画下的“白条”时,他内心的震撼,正是对女店主大爱精神的有力烘托。

总结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我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以下三点:主题的真挚感人:感人的真实事迹,为作品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文本的精妙凝练:通过“假币”这一意象和“发现”这一转折,巧妙地完成了人物爱心与人性光辉的表达。沪剧特色的充分发挥:在有限的篇幅内,充分运用沪剧特有的抒情优势,将上海的地域色彩和市民情感深度融合。而取得这些成绩,整个剧组付出了不懈的努力,15分钟的作品历经无数次修改打磨,其精神令人钦佩。

器乐重奏《海上·云梦》 东方美学与现代创作技法的融合 ◆ 顾夏阳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参演的器乐重奏《海上·云梦》成实现了东方美学与现代创作技法的深度融合,让音乐从“可听”延伸至“可感”“可想”,展现出成熟的艺术构思。

《海上·云梦》的创作历程充满挑战与突破。作曲孙彬彬此前已凭借器乐重奏《和·鸣》和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连续两次获得群星奖,在创作《海上·云梦》时,她面临着自我突破的巨大压力,一度陷入创作困境。一次偶然机会,孙彬彬发现了特雷门琴——这款由前苏联科学家于1919年发明、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电声乐器,作为全球首个无需身体接触弹奏的电子乐器,其空灵如抒情女高音的音色瞬间吸引了她,也让她确定以特雷门琴为主角创作这部器乐重奏作品。

极富画面感的旋律构建出“海上的晨曦”“海浪的澎湃”以及“海上风云变幻,云端遐想和梦境交织”,兼具极强的可听性与艺术感染力。《海上·云梦》以器乐重奏为载体,既扎根中国音乐传统,运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与打击乐器夯实东方音韵根基;又打破地域与文化边界,特别融入澳洲土著民族的迪吉里杜管,让乐器本身的民族色彩成为音乐叙事的一部分,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层次与听觉张力。”

此外,作品借由音乐语言描绘自然景象,既展现上海依托长江面向大海的“龙头”作用,隐喻上海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和人们追求卓越、实现梦想的拼搏精神,更传递出“敬畏自然、追寻家园”的核心价值,完全符合新时代艺术创作“扎根生活、脉动时代”的要求,也正是其能在群星奖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