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现场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扫码看展览现场
艺术不再是刻意的“打卡”,而是日常流动中的惊喜邂逅。昨天起,第十一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暨第四届全国青年艺术邀请大展在海派艺术馆向公众开放。今年的青艺博以“城市漫游”为年度主题,既是对艺术空间边界的突破,更是对创作语境的诠释,青年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开启艺术与城市的共生实验。
今年的青艺博建构起“一主多分”的空间结构。主展馆设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展示三个青年策展人单元,以及通过报名、评选后产生的近200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涵盖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元媒介,是对当代青年艺术生态的一次全景式扫描。分展场则深入城市的毛细血管——从核心商圈的商业综合体、街角的咖啡店,到社区文化广场、历史街区,打造分展点。
在这里,青年艺术家从自身经验出发,用画笔、镜头、代码,甚至身体语言,记录城市的肌理、记忆与想象。有艺术家以上海弄堂的光影为灵感创作数字交互作品,也有策展团队计划“边走边看”的行为艺术——让城市成为现场,让漫游成为方法。
在本届青艺博期间,首家2000平方米“艺术品超市”在闵行区澄建路600号观缘文创园区开幕。线上“艺典通”艺术品商城、直播平台同步上线。“艺术小店”授权计划同步启动——未来,在街角的书店、咖啡馆都能看到青艺博授权的“微型艺术展”。
“在这个艺术品超市中,艺术家多,艺术作品也多。对艺术家而言,艺术品超市就是把自己的创作和消费、家庭的第一幅收藏挂钩。青艺博结束之后,艺术品超市不休息,将用365天给青年艺术家提供机会。”青艺博总监王芳解释,“这不仅仅是展览的机会,也是创作的机会、面对市场的机会。”
在海派艺术馆中的展览由两个板块构成:“青艺·视界”板块,呈现本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青年策展人计划成果展;“青艺·起点”作为独立项目,呈现本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城市漫游”招募入选作品展。
由青年策展人周欣与丁梦菲共同策划的《之间——海外留学一代的游牧地图》聚焦于一个全球化时代的青年群体——海外留学青年艺术家,他们穿梭于不同的文化、地理与心理空间,身处“既非此,亦非彼”的临界地带。“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在离开与归属之间。”丁梦菲这样解释。展览集结多位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并非对乡愁的简单诉说,而是将文化转译的误差、身份的游移与双重视角的观察,化为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通过材料、身体与记忆的交织,描绘出在流动中生成的“第三空间”,形成了与土生土长的艺术家的“对冲”、思想的碰撞。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