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馆外,“酋长”们挥舞手杖,击打长鼓和手鼓,跳起“阿亚拉舞”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国家展
位于5.2馆。为实现世界各国科技、文化、理念交流互鉴而设立,以国家为单位参展,犹如一场“浓缩版”的世博会。
国家展最大的亮点,依旧是中国馆。本届中国馆展品整体突出“创新性、丰富性、互动性”三大特点。众多展品具备全球领先、填补空白的创新实力,以更丰富形态和前沿视角,全方位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实践。
引人关注的国家展,共汇集展品570件,较上届增长近七成,为历届最多;涵盖互动体验类25项、模型沙盘类17项、实物类41项、视频类展品51项及图片436张。
最牛展品与前沿科技登场
与往年相比,注重互动体验是本届进博会中国馆的最大升级之处。互动体验类展品数较上届增长178%,无论是展现国家实力的“大国重器”,还是贴近日常的创新成果,都能实现深度互动,让前沿科技从“远观”走向“体验”。观众可通过CR450动车组模型体验最快高铁,操作“探海100”水下机器人尝试海底勘探,与冠军系列机器人互动,乘坐自动驾驶小巴等生活化展项,在趣味互动中感受科技温度。
在“超大规模市场共享新未来”展区,观众可以在自动驾驶小巴上体验商务洽谈和休闲娱乐等不同场景;“高水平对外开放呈现新气象”展区的得物跨境电商平台,5秒内可鉴别商品真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新担当”展区,观众可在钱凯港智慧码头互动装置观察和体验自动化作业场景。
在中国馆,月壤称得上是最为重磅的展品之一,被网友称为“进博最牛展品”。其中一份,是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的1731克月壤样品,它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表年轻火山岩区样品。另一份,则是嫦娥六号返回器带回的1935.3克月壤样品,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球背面样品。
此外,还有许多国内最新前沿“黑科技”首次进入中国馆面向国内外参观者。一家名叫“气味王国”的杭州企业,带来了最新技术“气味打印”与“AI图像识别”,人工智能设备能自动分析视频中的画面元素,合成出相应的气味。现场,记者在观看一档美食节目时,闻到了烧烤、啤酒的味道,极大提升了视频类节目的体验感。
除了汇聚各地科技产品,上海本土企业的创新项目也在中国馆亮相。来自奉贤的上海术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与外骨骼结合的医疗设备。目前已有3000多名患者通过这一设备完成了治疗康复。
跨国合作项目纷纷启动
走进国家展,“南京—斯图加特友好合作城市30周年联展”引人注目。这是进博会国家馆首次设立的中外友好城市展区。本次联展以“双城匠心·共赢未来”为主题,通过序厅、产业制造、人文交流、科技创新及寄语五大板块,系统展示两地自经贸往来至人文互鉴的丰硕成果。
产业制造展区聚焦汽车与高端制造等双方优势产业,集中呈现博世、马勒、泉峰、巴符州及博西家电等企业与机构的创新产品与成果。展区内特别陈列的高端红酒柜中,摆放着来自斯图加特地区的优质葡萄酒,象征着两地合作的醇熟与交融。
在瑞典展台,一辆“巨无霸”卡车吸引了观众驻足。就在上月15日,素有“公路之王”美誉的瑞典卡车品牌斯堪尼亚宣布其如皋工厂正式投产,首批下线的高性能卡车随即亮相进博会,以“零距离”姿态向中国及亚洲市场传递“扎根中国、深耕亚洲”的战略决心。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信息传播部总监阿曼达·刘告诉记者:“中国市场青睐高科技,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新工厂的投产意义远不止于“中国制造”。作为斯堪尼亚继欧洲、南美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如皋工厂年产能达5万台,生产出的卡车不仅将驰骋中国,更会出口至全球市场,真正实现“中国智造,服务全球”。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曹博文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