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文化江南雅韵不绝
第28版:古镇新颜 2020-09-07

文化江南雅韵不绝

刘朝晖

陆锦花演出照。

高博文与陶莺芸双档演出。

张军与“昆六班” 学生顾思怡在课植园演出园林实景版《牡丹亭》。

传统曲艺与古镇相互交融,成为当代江南文化最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

记者|刘朝晖白墙黛瓦、水榭小桥……长三角大地上,众多的水乡古镇,

宛若一朵朵水上飘着的美丽睡莲,以自己独特的风貌和格局,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吴越之风。在这种独特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江南传统曲艺,经历了多年的沧海桑田,如今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正在寻回当年的兴旺与繁盛。戏台上,穿戴艳丽的演员们回旋甩袖,吟腔拉调,是很多江南古镇里的典型画面。评弹、昆剧、越剧、婺剧……雅韵不绝,让江南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评弹魅力经久不衰

起源于苏州的评弹,可谓是与江南古镇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江南曲艺形式。评弹演员常有“出码头” 一说,这与江南的环境特点不无关系。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演员外出表演,必须坐船,这是“出码头”的由来。上海评弹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表演奖” 获得者、评弹名家高博文向记者介绍,直到今日,评弹演员之间见面,还常常问,“下一个码头在哪里?” “乌镇、朱家角、同里、周庄、西塘等古镇是数百年来评弹的基本演出阵地和平台,评弹在古镇演出是一个非常悠久的传统,也是古镇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一张半桌,两把椅子,三弦琵琶的组合,说书人的吴侬软语,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便不紧不慢把一段故事娓娓道来,让听众听得如痴似醉,宛若身陷于故事的情节烟波之中。许多古镇里,时至今日依然保留着听评弹的传统茶楼与书场,评弹以依然旺盛的生命力在古镇诉说着它的悠远文化。

上海评弹团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陆锦花对于自己在七宝古镇的演出印象尤为深刻。” 在江南城市如此发达的状态下,古镇还保持着江南人,尤其是土著居民的很多的生活习惯。很多老听众会约在早上五点钟就到书场先喝一顿早茶,喝点七宝的老白酒,配点羊肉,然后下午听评弹。书场就是古镇人生活聚会的社交场合。那时还没有禁烟,书场里烟雾缭绕,但给人一种特别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高博文介绍,在江南这些古镇,评弹一直比较受欢迎,尤其是专业评弹院团的演出,一直颇受青睐。上海评弹团的演员一年中有大量的时间是在这些古镇演出,收入的四成以上也来源于此。“现在有很多邀约根本没时间,只能推掉。”

对评弹的喜爱,不仅是古镇居民,也有很多古镇游玩的游客。”好多外地的或者国外的游客,到江南听到评弹都非常着迷,一点没有觉得这个形式很单调。在一条小街或者小河边临窗而坐,在古色古香的中式的建筑里泡杯茶,听听这个词,就觉得很惬意,很有一种江南的味道,最好外面还飘着一点小雨丝。“高博文说:” 这个旅游不单是看看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眼睛看的跟耳边听的,跟这种享受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和在剧场里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陆锦花看来,评弹和江南是可以画等号的。在现代环境下,走进江南古镇,评弹需要用更多的新尝试来吸引大家坐下来,比如开发以评弹为主题的文旅结合项目,让游客在这种氛围下,对评弹有更多了解,对江南古镇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随便弄个个评弹表演,然后一杯茶啊多少钱,点唱一个多少钱,就做的太商业了,而且把评弹的文化内涵给冲淡了,就变成一个卖唱的了。

“我们的演员不是很喜欢做纯旅游性质的应景演出,还是希望通过正规的文化演出,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性和文化品味,让这种艺术形式感染游客与观众。“高博文说。据悉,上海评弹团接下来会和长三角的一些古镇做一些集中合力打造的主题性的创新,在环境的布置、场景选择等方面进行尝试,希望让更多的观众与游客体会到这个传统艺术的魅力,而不是仅仅留有一种形式。

昆曲再现水乡之韵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兴起于元末明初的苏州昆山地区,明万历年间已风靡全国,士农工商皆会唱曲,对各地方剧种影响颇深。至清乾隆时,昆曲更是被视为高雅、正统之剧,尊为“雅部”,以区别于包括京腔在内的诸“花部” 戏,成为宫廷演剧的主要剧种。

历经了六百余年来兴盛、衰落和复兴,昆曲传承不绝,且与发源地的江南水乡古镇始终保持着精神和物质上的紧密关联。吴地文人学者传扬昆曲演绎的清雅风尚,精巧秀丽的苏州园林则更成为婉转细腻的昆腔不可或缺的演绎场所和景观依托。

2001 年5 月,昆曲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年,在昆曲发展最艰难的时期,昆山下属的古镇周庄斥巨资恢复建成了古戏台,以地道的江南水乡景致为背景,联合苏州昆剧院等专业团体,打造全国首家面向游客的开放式昆曲+ 旅游展示空间,坚持每天上演昆曲,并免费向游人开放。苏州昆剧院作为驻场演出剧团成为全国第一家进入昆曲演出场地的常态化旅游演出的昆曲演出团体,向游客展示昆曲经典文化,成为弘扬昆曲的先行者。游客们听着悠扬的昆曲,品着传统的阿婆茶,别有一番情趣,“游周庄,赏昆曲” 也成为周庄旅游的一大特色。古戏台的昆曲演出,弘扬了昆曲艺术,同时也提升了周庄旅游的文化品位。

人们或许对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记忆尤深,这正是缘起于2002 年台湾地区学者古兆申应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邀请,在周庄的古戏台观看年轻演员演出。当时,“小兰花” 班的沈丰英和俞玖林演《牡丹亭》的《惊梦》,给古兆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和著名作家白先勇谈起了这批年轻人和这样的一个演出舞台,从而也就有了之后的青春版《牡丹亭》,也让彼时尚无名气的俞玖林从此名声大噪。

将昆曲与古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是周庄,还有上海青浦的朱家角。在这座和周庄、七宝、枫泾、西塘等差不多的水乡小镇,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是不少人专程前往的理由。

由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享有“昆曲王子” 美誉的著名昆曲艺术家张军主演的国内首部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自从2010 年在朱家角课植园上演,今年已经是第十一年了。设在朱家角最美园林“课植园”的实景舞台,仿若为汤显祖笔下那个“美丽的明代中国” 天造地设。水边的演员像从画中走来,举手投足中都带着浓浓的诗情画意;晃晃悠悠的小舟、风吹过竹叶的沙沙声、池水中的树影,营造出“轻风细雨为伴奏、鱼池假山为幕布、亭台楼榭为戏台”的古典意境。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的思绪可以穿行在园林的亭轩楼阁中,浸入式体验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传奇爱情。由艺术家谭盾打造的音乐,既充满着传统中国浓郁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洋溢着当代中国魅力四射的时尚情怀。

张军称与谭盾联合打造的园林昆曲《牡丹亭》是一次“伟大的梦幻之旅”,“我们已经演了两百五十场了,每一场都是不一样的,因为空气不一样啊,温度不一样、风刮的不一样,月亮不一样、云彩不一样……“在今年4 月12 日疫情期间,张军在课植园进行了一场云端直播的园林音乐会。直播中,只见张军、彭程与乐手身着白色衫裤,栖身朱家角课植园凉亭之中,笛箫谐响,风声流水皆是和声。而镜头移至水面,莲花灯随波漂流,映照泛舟人顾盼生姿……

“那天天气不太好,还是风雨大作。我们这三个篇章分别是关于自然、生命、永恒,第一个篇章就是风雨交加,第二篇章就是飘忽不定,第三个篇章就是风平浪静。我觉得老天绝对是神助,帮助我们有了自己非常独特的、非常真诚的、非常有力的表达。” 张军说。

张军出生在青浦,这十一年间在故乡的跨界演出探索,让更多人通过不同形式接触到昆曲。而课植园这片古镇园林也因水上剧场的存在而鲜活,更因《牡丹亭》的上演,从此有了别于普通园林的独特气质。

据悉,今年9、10 月间,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将继续在朱家角上演。之前很多观众都是慕名而来,甚至不少是坐飞机专程前来观看。“很多人下午在朱家角深度游,游完了以后晚上看我们演出,再住在朱家角。” 张军认为,这就是一个艺术作品对当地的一种贡献。“我们希望能更多地发展与昆曲相关的一些交流与沙龙,将其拓展延伸,让昆曲文化在朱家角扎根更深,传播更广,影响更大。” 朱家角镇宣传部长吴文娟说。

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如今已经成为了昆曲艺术与古镇文化结合的一个强大IP。” 这是一个起点,我们也希望不断地在各方合作伙伴的邀约之下再做一些探索,将作品复制到更多的园林当中去。“张军表示。

传统曲艺日益繁盛

事实上,在越来越多的江南古镇,正致力于传统曲艺的复兴与繁荣。

近年来,昆山千灯镇大力弘扬作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通过“人才走出去引进来”“昆曲从娃娃抓起” 等策略,千灯的昆曲文化得到了较好保护和传承。这里的古戏台日臻完善,老街日日有昆曲演出,千灯中心小学和炎武小学的小昆班声名鹊起。如今,千灯镇人学昆曲、唱昆曲,蔚然成风。千灯古镇也因此在众多江南水乡中独树品牌,为人们走进和了解昆曲文化提供了一个真实窗口。

浙江嵊州是越剧的诞生地,嵊州甘霖镇的施家岙村,则孕育出了女子越剧。与施家岙村仅一街之隔的“越剧小镇”,是嵊州的文旅新景点。小镇以越剧为引领,也致力于多元发展,推广国内各地非遗剧种表演。2018 年3 月,国际戏剧小镇联盟成立,截至目前,已经在越剧小镇举办了两次联盟论坛。去年国庆节,小镇的首届戏剧暨“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文化艺术展隆重揭幕。蒲剧、桂剧、高甲戏、瓯剧和本土越剧是戏剧节的主打节目,每天依次在园中核心舞台——“古戏楼” 上演。这座依照中国传统戏台而建的三层舞台恢弘大气,布局疏密有致,配合灯光、音效,从每个角落都能看到中央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说起金华很多人肯定会想到“金华火腿”,其实金华还有“婺剧”,一样名声远播。金华古称婺州,金华婺剧,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据说有四百多年历史。逢年过节许多农村会请戏班子前来助兴,算是本土最亲民的艺术盛宴了。去年5 月,金华郑宅镇江南第一家牌坊群广场上,搭了两个戏台的婺剧“斗台戏“让两个可容纳4000余人的看场座无虚席。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曾表示,历史上的许多江南古镇曾先天富足,只是随后因为中心城市的迅速发展,资源渐渐被抽干,但现在它又重新受到大都市模式的辐射。这些以旅游为经济主体的城镇引进曲艺文化艺术项目作为辅助产品,有效地拓展了古镇发展空间和余地。传统曲艺与古镇相互交融,成为当代江南文化最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