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 月1 日开通运营的沪苏通铁路。
锦溪古镇船娘。摄影/ 夏云鹏
中国最早的铁路——上海吴淞铁路。
一百年前,人们曾经设想沿着太湖建一圈铁路,如今这个理想即将变成现实。随着南沿江高铁、沪苏湖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盐泰锡常宜高铁等开建或即将开建,越来越多的江南小镇将被纳入长三角高铁网。
撰稿|刘建春
在江南,除了沪宁杭这样的大城市,还有许多星罗棋布的小镇。这些小镇犹如明珠,散落在水网密布的江南大地。水,是小镇的命脉,小镇的生产生活,都围绕着水展开。
后来,汽笛声声,车轮铿锵,惊醒了枕河人家,铁路那乘奔御风的速度,那雷霆万钧的气势,那时空重组的神奇,深深改变了江南小镇,现代元素如水银泻地,嵌入了江南小镇的每个细节。
如今,高铁网在江南大地铺展,搭上了高铁动车组的小镇,如虎添翼。
安逸休闲慢生活
对于江南的概念,虽有不同理解,但许多人都认可,典型的江南,一般指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七府,加上一个太仓州。本来,与中原相比,江南并非经济社会发达之地,农业耕种技术,远不如中原。是连年的战争,给了江南超越的机会,北方人口一次次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江南地区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自公元七世纪以来,京杭大运河就是国家的交通运输干线,依傍着大运河的江南小镇,借助于人流、物流、资金、信息,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的机遇,率先走向富庶繁华。加上地处太湖流域,水路四通八达,水上交通优势尤为明显。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引用研究人员的估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路总里程,可能超过4000 公里。发达的水网,让人员交流更加便捷,大米、丝绸、棉纱、茶叶等商品转运也非常便捷。
宋代以来,江南小镇进入快速发展期。南宋时,浙东加上环太湖地区,有小镇630 个,江南六府明朝有市镇316 个,清朝发展至459 个,小镇有人口数千户,最大的镇超过一万户,盛泽、平望、唯亭、南翔、南浔、乌镇、濮院、王江泾都是有名的繁华大镇。
小镇的分布,是自然形成的,也与船在水中行走的速度有关。船行速度,受到影响的因素比较多,船的大小,载重量多少,顺风逆风、有无结冰等情况都会影响船行速度。正常一天可以走三十里路,遇上顺风也可能走到上百里。正常小镇与小镇之间的距离差不多就是十几里路的样子,这也正好是一天划船能够来回的距离,这就是水运时代的“一日交通圈”。
船是家家户户都非常倚重的交通工具。那时候,制造木船的作坊生意兴隆,就像今天的汽车制造厂,木船就是水运时代的“私家车”,如吴江同里镇的造船业就曾经远近闻名。20 世纪30 年代,在吴江县庙港乡,一条船的价格大约是80 至100 元,而一般农家,种粮食和养蚕收入大概有二三百元,这样,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买得起一条船。
有许多小镇居民依靠船谋生计。松江县张泽镇的航船,就被姓张和姓陆的两家人家承包了,张家和陆家各有一条船,每天按照固定时间从镇上到县城打来回,久而久之,远近的人们都知道了,有人要去县城办事,或者有货要装卸,就搭乘张家或者陆家的航船,上午去办事,傍晚回到镇上。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比如从杭州到上海,从常熟到西山,从吴江到宜兴,都有多年摸索出来的固定的行船路线,明代江南地区,像这样的水运干道有50 多条,一路上具体怎么走,人们用文字记录下来,叫做“路引”。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多少里,都标得清清楚楚,哪里可以停泊,哪里可以吃饭,哪里盗贼多,不宜久留,哪里有关卡,哪里有什么特产,都详细记录,甚至在胥口镇有一张姓人家是开油坊的,家庭富裕,热爱养兰花都记录在路引上。路引就相当于水运时代的导航软件和点评软件。
除了承担交通运输功能,木船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提供服务,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果蔬禽肉,都是木船运来的,粮食蚕丝、手工制品等,也通过船运销出去。逢年过节,游玩的、演戏的、唱评弹的大小画舫会把镇上的市河装扮得繁丽喧闹。江南特有的书船会辗转各个小镇,船主把各种版本的书籍,送到他所熟知的书香门第或爱读书的寻常人家。
水波激荡汽笛声
如果当年有无人机,我们应该可以看见江南大地上,数千个小镇,组成了那个时代的长三角一体化图景。每个节点上的小镇,虽然大小不同,都拥有绝佳景色,拥有安逸休闲的慢生活。从南宋算起,这样舒缓柔美的节奏,已经延续了一千年。
水运方式,既然能够延续千年,必有自身优点。首先就是载重量大,内河航运船只,载货几吨甚至几十吨都是没问题的。从造船技术来讲,明朝就可以建造排水量1000 多吨的木船;其次,利用水的浮力、风力,有时候还可以借助顺流的水力,驱动木船前行所花的力气比在岸上人拉肩扛小多了,唯一的缺点就是速度慢,不过,在人们还没有见识过快速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也并不觉得慢。
不仅仅是出行,生活的一切都是围绕船行的速度匹配的,近一点的地方,在途时间以时辰为计时单位,远一点的地方,就要以天为计时单位。比如说,苏州至上海,走水路单程大概需要三四天,往返需要一个星期左右。这是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如果碰到大风大雨或冬天结冰,那又要消耗额外的时间了。
1876 年春,江南的梅花已经绽放,27 岁的苏州文人叶昌炽去上海办事,去的时候总体比较顺利,第一天逆风,只行了30里,到唯亭镇住宿,第二天一大早,顺风而行,竟然行了150 里,一下子冲到了黄渡镇,第三天到上海。回来的时候,天气降温,河面结冰了,一路打冰一路前行,到了昆山,不想乘船了,就登岸去打听轿子价格,结果太贵,又回到船上,一直到第七天才回到苏州娄门。
叶昌炽也许不知道,就在这个春天,江南小镇即将迎来亘古未有之大变局,一种闪烁着幽蓝光线、会发出粗重喘息的“怪物”——蒸汽机车,即将登临江南岸。就在叶昌炽破冰艰难前行之时,中国大地首条营业性铁路吴淞铁路,已经从上海城区往江湾镇铺轨,几个月后就可以通车运行。而江湾,作为一个僻静古镇的历史也即将终结。这年夏天,上海城区至江湾段铁路通车,城里城外,男女老幼纷至沓来,铁路两旁簇拥着看热闹的民众,火车鸣笛开动,窗外的树木、房屋、行人迅速往后退去,这神奇的感觉引得乘客们哈哈大笑。
往来于市区和江湾镇、吴淞口之间的客商,最能感受到火车的好处。以前,要么雇马车,要么雇独轮车,虽然30 里路也不算远,但办个事打来回,最起码需要一天。现在,乘上时速32 公里的火车,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到吴淞了,票价还比雇马车便宜不少。来年春天,乘火车去吴淞踏春,欣赏郊野风景,成了上海新时尚。
20 世纪初,随着沪宁铁路、沪杭甬铁路相继建设开通运营,沿线的小镇也产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以前,水运时代,计时单位是时辰,进入蒸汽时代,火车时刻表是以分钟来计算的,镇上居民也渐渐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应精确计时,以追赶外面的新时代。
20 世纪30 年代,苏州和嘉兴之间还建造过一条苏嘉铁路,沿线的盛泽、王江泾等古镇,以及离铁路线不太远的震泽、南浔等富庶小镇,一下子和外面的世界接轨了。小镇居民可以在离家几里路的小站直接乘火车至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描述:邻近城镇的民众“可乘轮船或公共汽车到达苏嘉线的平望站。通过现有铁路线,可在8 小时以内到达上海”。苏嘉铁路沿线各乡镇所产的蚕丝、绸缎、米麦、鱼虾等源源不断通过铁路运往上海、杭州;来自上海港的国内外商品,如煤油、卷烟、布匹、南北杂货等又通过铁路网,进入江南数不清的城镇和乡村。
搭上高铁动车组
20 世纪初,铁路兴起,水运式微,搭上铁路列车的小镇,又一次抓到了腾飞的机遇,没有搭上的,发展就会相对慢一点。
提到硖石镇,可能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是哪里的一个小镇,要是说到海宁,在长三角就家喻户晓了。其实,硖石镇就是如今浙江海宁市市区所在地的一个古镇,古镇历史非常悠久,唐代就设置了,后来海宁县治也从盐官镇搬到硖石,把原有古镇给覆盖了。
20 世纪初沪杭线开筑的时候,关于铁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大多数人并没有亲眼所见铁路所带来的好处,但是建造铁路要毁坏农田、惊动祖坟,坏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许多人并不愿铁路途经自己家乡。但是,见过世面的人,就不这样看了,他们更多从铁路的优点着眼,铁路兼具高速度、大运量的特点,将来人员往来、货物运输会得到极大便利,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当时,以诗人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为代表的硖石镇乡绅们,就是这样看的。因此,在沪杭铁路设计线路走向的时候,他们申请铁路途经硖石镇,并设硖石站,最后终于如愿。就是当初的一闪念,带来的影响,要用100 年时间来消化。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到,铁路假如走直线,是不经过硖石的,应该经过桐乡濮院古镇一线,但是,经过努力,铁路线路往东弯了几十里,经过硖石,也让这千年古镇在改革开放后发展成闻名遐迩的皮革、经编、家纺城。
进入新世纪,中国铁路走进高铁时代,沪宁高铁、沪杭高铁、宁杭高铁等几大高铁干线相继建成,这是中国高铁的“画线”时代。经过十几年发展,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发达的高铁网。截至2020 年7 月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4 万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二,高铁里程3.6 万公里,位列世界第一。2035 年,我国铁路网总里程将达20 万公里,高铁里程将达7 万公里。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高铁已经从“画线” 时代步入“织网”时代,“画线” 时代解决的是有无问题,首先将主要大城市之间连接起来,“织网” 时代是一个精耕细作的阶段,解决的是小城镇间的互联互通问题。
这是江南小镇的大时代,也是江南小镇的好时代。对江南小镇来说,历经40 多年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得到了充分发展,同时,人们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保护古镇,不仅是保护古镇的建筑、桥梁等看得见的物质的东西,还要保护原汁原味的江南小镇生活原貌,让那种悠然自得的慢生活保留下来。假设一下,高铁线路改革开放初期就通到小镇,那时候人们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急于办厂、开店,说不定,很多古迹都难以保留下来。所以说,古镇发展和高铁发展,也有节奏的匹配问题,匹配得好,才能锦上添花。幸运的是,现在人们都认识到了小镇最宝贵、最值钱的是什么,只是交通末端的便捷性上,最后的几公里还有差距,现在高铁通到家门口,远方的游客下了高铁,就能步入古镇,解决了最后几公里的问题。比如说,今年开工建设的沪苏湖高铁就将朱家角、练塘、金泽、盛泽、震泽、南浔这些水运时代藏在江南深处的古镇,一下子推到前台。
一百年前,人们曾经设想沿着太湖建一圈铁路,如今这个理想即将变成现实。随着南沿江高铁、沪苏湖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盐泰锡常宜高铁等开建或即将开建,越来越多的江南小镇将被纳入长三角高铁网,小镇搭上动车组列车,发展将步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