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鲠在喉
第35版:广域/城与事 2022-07-25

鲠在喉

陈慈林

漫画/崔泓

陈慈林(浙江杭州,国企干部)

当年住单身宿舍时,有个舍友名字里有个鲠字,问他为什么要起这怪名字?他说自己满月那天,老爸喝酒高兴,一不小心把根鱼刺鲠在喉咙里,折腾了好半天没拔出,最后只得去医院,住院输了两天液,吃足了苦头。报户口时,老爸特意在他名字中带个鲠字,意在告诫他今后吃鱼要小心,别让鱼刺鲠了喉。舍友也因此基本不吃鱼,因噎废食,真有这必要吗?

我一直很好奇,鱼刺鲠喉真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直到我自己也被鱼刺鲠了喉。那天中午我吃的是鲫鱼,鱼肉虽鲜美,但刺细而多,我吃东西一直都很快,结果一根不粗不细的鱼刺鲠在我喉咙间。催吐几次没吐出来,还往喉咙里滑下去几分,我就按民间“秘方”自疗:先是喝酸醋,然后吞饭团、咽韭菜,试图把这根鱼刺硬“压”到胃里去。谁知效果并不明显,到吃晚饭时,根本无法把饭菜咽下去,就连吞口水也感觉喉咙下有异物感,只能勉强喝稀粥果腹。

怎么办?难道也要像舍友鲠兄老爸一样到医院去请医生拔刺?我拿不定主意,就把窘境发到微信朋友圈。五分钟后,接到居住在湖州的好友“随遇而安”发来的微信语音:“建议你快点去医院处理,万万不可拖延,否则可能产生极严重的后果……”“随遇而安”姓徐,是我多年老朋友,她曾任湖州市外国语学校校长,平时做事干练、沉稳,不是浮躁之人。她严肃急迫的语调令我严重不安,我赶紧去离家较近的红十字会医院就诊。

医生嘱我张大嘴巴,说看不到鱼刺踪影;又顺着食道伸入一枚摄像探测仪,只见电视屏幕上,食道与呼吸道相交处,一根长约2.5厘米、弯曲似钩的鱼刺斜插在食道壁上。也许是紧张,也许是条件反射,探测仪触碰食道壁引起我痉挛恶心,医生忙在我咽喉处喷上麻药,用特制手术钳很快取出鱼刺。因为处置及时,患处没有炎症,因此无须后续治疗,仅花了近三百元手术费。

徐校长获知我已无恙颇感欣慰,随后她告诉一件令我惊耸不已的往事,几年前她家先生为一根鱼刺差点送了命:地处南太湖之滨的湖州素为鱼米之乡,鱼是餐桌上的主菜,当地最有名的是“百鱼宴”,一条鱼可以做出一百多道菜。可见湖州人会做鱼、爱吃鱼。那天她先生喝鱼汤豆腐时不慎吞下一根鱼刺,当时无明显感觉,几天后因胸部隐隐作痛方去医院就诊。第一家医院拍了CT片,说情况严重,建议去上级医院。当地中心医院拍摄加强CT,发现鱼刺已刺破食管、贴近肺动脉,严重危及生命,必须立即实施胸腹大手术……为一根鱼刺竟要开膛剖肚,家属心有不甘,就转院至上海的大医院。

因转院耗去半天,到上海的大医院时他病情愈加危急,即刻入住重症监护室,医生随即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当晚由胸外科医师谭黎杰博士主刀,虽是微创手术,也做了5个多小时:腹部打了两大洞一小洞、右肋又开了一个小切口。手术后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五天四夜,三周不能喝水进食,只能靠鼻饲营养液和雾化润唇,仅医疗费用就花了3.3万余元。

惊魂初定的徐校长事后写了一首打油诗记其事并寄语老友:“鱼刺似钓钩,食管竟穿透。签字病危单,两腿直颤抖。一夜手术室,五天ICU。三周靠鼻饲,滴水未润喉。个中苦滋味,零泪缘咽流……”

我也东施效颦,以一首打油诗赠给各位喜欢吃鱼的朋友们:“吃鱼有风险,拔刺需迅捷;土法不可为,贻误惹大祸。”同时我还想到,如果碰到疫情封控之类情况,最好慎吃带刺之鱼,以避免鲠在喉,救援难。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