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
猪首形陶器盖
牺尊
兽面纹方鼎
青釉瓷尊
司母辛觥
兽面纹建筑构件
亚长方斝
四联璜玉组佩
亚址鼎
白陶象尊
玉人
鸟形玉铲
凤首人身形玉佩
龙凤纹玉戈
齐侯盂
镶嵌绿松石云纹方豆
镶嵌金银玉饰带钩
整理 | 王悦阳 制图| 刘绮黎
镶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
战国晚期(公元前275年—前222年)高16.5厘米,口径10.5厘米
1979年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带盖,盖作拱顶,上有铺首鼻钮,身盖合成扁圆球形。口沿下有短管流,两侧为附耳,三蹄足。全器饰错金银四瓣花纹、三角云纹。
整个鼎布局匀称和谐,纹样图案对称、工整,四瓣花纹非常罕见,铺首钮也很少见,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错金银对称和谐,装饰华丽,造型精巧玲珑,是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的典型。
猪首形陶器盖
夏代早期(公元前21世纪—前18世纪)高18.0厘米,口径23.0厘米,厚0.6—1.0厘米
2000年新密新砦遗址出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泥质灰陶。猪鼻、嘴、眼睛、耳朵乃至舌头、鼻孔、猪鬃等各部均塑造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特别是把猪嘴置于盖顶部位,仰首长啸,张扬其恣意雄壮之姿态,把猪鬃当把手(已残),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构思奇巧。
牺尊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671年)
通高17.5厘米,长21.6厘米,宽10.4厘米
1986年信阳平桥区五星乡平西村出土
信阳博物馆藏
虎头麒麟身,椭圆口,鼓腹平底,三兽足。前两足外侧饰重环纹延伸至上腹部呈卷尾纹。除头和颈外均饰鳞纹。背上开椭圆形口,口上有盖,盖饰勾连纹,有一系。颈、尾有桥形钮,连接提梁。
兽面纹方鼎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通高86.5厘米,口径61.0厘米
1974年郑州杜岭街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方鼎腹部呈斗形,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形竖耳。承托器身的四根鼎足粗壮浑厚,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器壁四面与四隅各有兽面纹一组,四壁的两侧及下部用乳钉纹带装饰,足有兽面纹及弦纹。
该方鼎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结合窖藏坑规模、同出器物以及与同时代青铜器的比对,可以判定该鼎是王室重器,是商人置都于郑州的实物依据。
青釉瓷尊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
高27.0厘米,口径27.0厘米,肩径28.0厘米
1965年郑州铭功路第十四中学出土
郑州博物馆藏
瓷尊大敞口,圆唇,束颈,折肩,深腹,下腹部内收,圜底向内凹。肩部以席纹装饰,器腹与器底部满饰密集的篮纹。胎质呈黄灰色。器表与器内壁上部,遍涂一层黄绿色釉,釉面光亮莹润,有些地方釉料积聚形成深绿色斑痕。这件青釉瓷尊形体较大,制作较细致,胎质坚硬,堪称商代早期原始瓷器的代表。
司母辛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十三世纪—前一〇四六年)通高三十六厘米,长四十六点五厘米一九七六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器物造型为立兽状,兽嘴前倾,头上有卷曲犄角一对,圆目外突,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状鋬。器表通体饰以精致繁复的纹饰,以雷纹衬底,饰有兽面纹、夔纹、羽纹等,兽脊与下额至胸铸有扉棱,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
此器是商王武丁的子辈对其母妇好所做的祭器。该器造型雄奇,纹饰细腻精致,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兽面纹建筑构件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高19.0厘米
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该建筑构件正面呈正方形,俯视呈“凹”字形。两侧面正中各有一长方形孔。每个面的边缘内折成小平沿。正面饰单线阴刻兽面纹,两侧长方形孔周围各饰一组龙虎搏象图。
该饰件整体布局结构严谨、纹饰线条精细,既有庄重之感,又不失威严之气。因为出土地附近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故推断该器物是镶嵌于建筑物上的构件。
亚长方斝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通高66.6厘米,柱高13.9厘米,口径26.5—28.2厘米,足高25.6厘米
200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M54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侈口,束腰形方塔立柱。腹壁较直,平底,四足略外撇。一侧腹部有兽头鋬。腹四角及三面中部均有扉棱。立柱柱顶四面装饰以饕餮纹为主。颈部以扉棱为中心,对称分布由八组对夔纹组成的大三角蕉叶纹。三角纹下四面均为对夔纹。腹部饰饕餮纹。口沿内侧有铭文“亚长”。
四联璜玉组佩
春秋晚期(公元前570年—前476年)最大璜长14.0厘米,宽3.5厘米
2002年叶县旧县M4出土
平顶山博物馆藏
该组玉佩由玉、玛瑙、绿松石等88件不同质地、形状的饰件相间联缀而成。四件玉璜,均为半圆形,阴刻谷纹、卷云纹等,将组合玉佩分为四层。该玉佩为春秋时期许国十五世国君许公宁(公元前591年—前547年)所陪葬,对研究这一时期玉石文化和礼仪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亚址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高55.0厘米,口径41.0厘米,耳高9.2厘米,足高19.8厘米
1990年安阳郭家庄M160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大口,方唇,绹索纹耳稍外侈,深腹微鼓,圜底 马蹄形足半空。口下饰饕餮纹六个,各饕饕纹由一对夔纹组成,以扉棱作鼻梁。纹饰分为两组,相间排列。两组饕餮纹之间,以一小倒夔纹补空。鼎足上部亦饰饕餮纹。腹部与足部的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纹。鼎口内壁有铭文“亚址”。
白陶象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通高8.8厘米,长15.8厘米
新乡市博物馆藏
此器为象形,象鼻高翘,嘴露出剑齿状门牙,象背平直,有椭圆形口,缺盖。象尊通体布满纹饰,主体部位饰凤鸟纹、夔龙纹,鼻耳上饰鳞纹,额上有蛇纹,纹样均呈浮雕式。象尊是商周时祭祀礼仪中使用的盛酒礼器之一,白陶质地细密,造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鸟形玉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通高8.2厘米,宽4.5厘米,厚0.5厘米
辉县褚丘出土
新乡市博物馆藏
青白玉质,有黄、黑沁色,浮雕而成。上方为鸟形,鸟呈站立姿,底部为长方片状,中间内收双边雕为肩棱形。通体纹饰以双线阴沟雕刻,有变形回纹、云纹、翎纹及横直弦纹等。鸟首眼部为一穿孔,可穿绳佩戴。
玉人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高4.6厘米,宽2.0厘米
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青玉,整体呈方管状,圆雕,两面纹饰相同。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腰部右侧,可能是挂饰或其他器物上的装饰。
凤首人身形玉佩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高9.8厘米,宽3.8厘米,
厚0.3厘米
1976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青玉制,因沁蚀变为黄褐色。该佩为近半环形片状。佩的前部为凤首,钩嘴、臣字眼、高冠,冠上雕锯齿形扉牙。器身以双阴线饰变形云纹。佩的下端屈躯如跽坐人形。该玉佩两端各有一穿孔用于穿系。
龙凤纹玉戈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通长37.0厘米,最宽7.1厘米,厚0.7厘米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青白玉。青白色,大部受沁呈棕黄色或黄褐色。玉质细腻,微透明。柳叶形偏锋,钝刃,援有脊与边刃,本、内部结合处有一圆形穿孔,内末端有锯齿状装饰,正面用阴线雕出龙凤纹饰。正背面尚残留有红色丝织物痕迹。
齐侯盂
春秋晚期(公元前570年—前476年)高43.5厘米,口径70.3厘米
1957年洛阳中州大渠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侈口,宽折沿,鼓腹,圈足。腹上部有四个对称的回首卷尾龙形兽耳,腹部饰有两周宽大环带纹,圈足饰重环纹。这是目前洛阳地区所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可称为“盂中之王”。其腹壁铸五行26字铭:“齐侯作朕子仲姜宝盂,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子子孙孙永保用之。”这件铜盂是齐侯为其次女仲姜所作的陪嫁品。齐侯铜盂对研究当时周王室与诸侯之间政治联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镶嵌绿松石云纹方豆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376年)高24.5厘米,口边长12.5厘米
1935年汲县山彪镇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豆为盛食器,据考证是用于盛放腌菜、肉酱之类的专用器皿,其形制多为圆形,像这种工艺精巧、图案华美的方形铜豆并不多见。
镶嵌金银玉饰带钩
郑州博物馆藏
带钩整体呈桥形,钩背中部有蘑菇状脐。兽首形钩首,钩身较宽,尾端平直。带钩以镶嵌和错金银工艺装饰,正面交错嵌以金饰、玉饰,金饰上为浅浮雕状盘曲的龙纹,玉饰上为云纹。其他部位饰以错金、错银的几何纹、云纹。制作考究,工艺精美。
战国晚期(公元前275年—前222年)长20.5厘米,宽3.3厘米
新郑城关乡胡庄M342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