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丘成桐:青年人别再为拿“帽子”做学问了!
第70版:社会 2023-04-24

丘成桐:青年人别再为拿“帽子”做学问了!

陈冰

上图:第二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以“中国数学的现状与未来”为题作报告。摄影/廖恒

左图:大师讲坛吸引了不少年轻学子。

丘成桐

下图:丘成桐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标是要找到大自然的奥秘,找到一切有意义的规律。摄影/成钊

上图:台下听众围绕人工智能、国际交流、基础教育等话题进行交流互动。摄影/成钊

“未来三年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时刻,达不到国际上最前沿的地步,恐怕引进的学者都会逐渐离开,前功尽弃!”丘成桐说,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因为现在有能力的学者来到中国,是希望在世界数学舞台上占一席之地。

记者|陈冰

4月7日下午,第二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以“中国数学的现状与未来”为题作报告。

74岁的丘成桐在演讲中多次强调,中国青年学生、学者需要少一些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回报的心理。“做学问最终是为了追求大自然的真理、是真的对某个方向的研究有兴趣、想创新,而不只是为了拿一个‘帽子’、拿一笔经费去迎合某些评审的喜好。”

在丘成桐看来,“基础科学多姿多彩,但是基础科学中的基础是数学科学和理论物理。而数学既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一切工程理论的基础!”丘成桐多次强调,任何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数学的成就必须名列前茅。

“未来三年是中国数学学科崛起的关键时刻,达不到国际上最前沿的地步,恐怕引进的学者都会逐渐离开,前功尽弃!”丘成桐说,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因为现在有能力的学者来到中国,是希望在世界数学舞台上占一席之地。中国必须提供足够优良的学术环境,才能留住国际大师级学者。

中国的数学现状到底怎么样?

丘成桐说,他每年都会有几个月在中国调研考察,其门下学生回国的不算少数,包括活跃在国内数学舞台上的院士和众多知名学者。他还在中国建立多个数学研究机构,他自己做的学问也横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

此外,他还在国内举办了多项目标对象、考查方式都不尽相同的数学竞赛。也正因此,他认为自己“对中国数学的情况有一定了解”。

但即便如此,直到今年,他才对中国的数学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去年,在北京市的支持下,丘成桐与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的同仁们一起筹办国际基础科学大会,这场大会拟在今年7月举行,拟邀请全世界在数学、理论物理和工程上有重要贡献的学者,讨论前沿学问,并设立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国际奖项“最佳论文奖”。

为了评选“最佳论文”,组委会把数学、理论物理和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分为约40个分支,每个分支找到5名该领域最活跃的专家,他们分别来自欧美、俄罗斯、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其中5人是菲尔兹奖得主、2人是诺贝尔奖得主、2人是图灵奖得主,另有20多名其他国际大奖专家和60多名世界各地科学院院士。

这160多位专家经过1个多月讨论、评选出在过去5年内发表的最佳论文。“这些论文应该能够准确代表数学发展的方向,而且获奖者也是实至名归的。”

在最终入选的87篇最佳论文中,5篇是国内大学教授的论文,其余是海外大学教授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在国内得到重要奖项的学者并没有入选。

“我注意到,深圳、上海、杭州等地方都给了数学家们很好的、丰厚的奖励,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经国际同行挑选出来的5篇优秀论文的作者,都没有拿到过前述奖励。”丘成桐说,前述87篇论文中有24篇来自华裔作者,而这24人中只有一两人最近回到祖国工作,“这个现象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反思”。

为什么华裔学者在美国名校可以做出最前沿的学问,在中国名校却有困难?

丘成桐指出,评选结果可以用来作为一个中国数学和世界前沿比较的指标,它具说服力地反映了国内数学的真实水平。从评奖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国内现有的评估没有“真实”地把中国学者的国际水平展示出来,比如很多在国内得到重要奖项的学者们并没有论文入选,这说明他们的研究成果没有进入世界数学的最前列,没有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在丘成桐看来,所谓的“学术环境”,并不是指金钱、经费,而是指一个科学、公平的评审系统。

“我们有大量的优青、青千、杰青等奖励方式,很多高校规定他们为这些有“帽子”的学者提供丰厚的薪水及住房津贴,因此所有年轻的学者为了‘帽子’而拼命!”丘成桐说,由于缺少国际上特别杰出专家的评估,大家对于学者在科学上成就不是夸大其词,就是言不及义。年轻人不敢去做最前沿的学问。因为部分评委不懂这些前沿学问,也怀抱私心。

丘成桐进一步指出,国内一些奖项的评估、晋升,很少征求国际专家的意见,大部分意见由国内同行来决定。而中国数学学科对现代数学发展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一些新兴学科的评估不够准确。

而一些学校即便引入了国际评估,其评估很多也是以论文多少、影响因子高低等来做决定。“这样的方法对于一般学问还算靠谱,但对于最前沿的学问却是远远不够的。”丘成桐说,引导世界的论文和最前沿的技术,并不是通过前述方法来评价的,“我们的高校既缺乏前沿科学家,又较少征求全球专家的意见,即使征求,也多局限于华裔学者,那实在是不够全面”。

丘成桐大声疾呼,中国数学的未来,在于年轻人,“我们要鼓励年轻人建立明确的目标,要有志气成为世界一流的学者,做出突破性的工作。而不是让年轻人的志愿就只是拿政府颁发的各种‘帽子’,当个院士,或者是拿诺贝尔奖。做学问的最终目标是要找到大自然的奥秘,找到一切有意义的规律”。

“立志培养中国的顶尖数学家”

丘成桐说,中国的数学科学正在追赶的道路上。

纵览古今,“每个国家数学的兴起都有一个重要的带领学者,其在数学上的工作能够影响学坛百年之久”。丘成桐说,“我们中国也有比肩世界水平的学者,我的导师陈省身就称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1946年,陈省身回国,在中国培养出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后来,他再次赴美,又在那里带出一批优秀华裔数学家。上世纪80年代中叶,陈省身全面回国,在中国兴办教育,始终致力于中国顶尖数学人才培养工作。

仰望先生事迹,丘成桐也表明志向:“陈省身先生花费了晚年全部时间做教育,立志培养中国的顶尖数学家。这是老师的梦想,也是我们这群后辈需要继承的。”

1979年,丘成桐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深感当时中国在建设和人才方面都和西方有很大距离,但情形很快有了转机。他回忆:“邓小平同志作出英明的决断,派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引入资金投入到科技。”在丘成桐看来,这是极富远见的决策,不少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回国,也培养出了大量的本土学生,建设国家,中国终于崛起于世界,数学科学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丘成桐表示,一个国家数学的真正兴起,不在于萧规曹随,跟着其他国家的学者做修补工作,而在于自已走出一个重要的科研方向。

“目前为止,中国数学水平未达后面的地步,却也超过前述的水平。”在丘成桐看来,要认清中国的能力,发挥长处,未来这三年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时刻。

现代数学多姿多彩,可以分出几十门不同的方向。因此,全面认识现代数学发展分支,科学评估数学领域内的新兴学科,对国内学科发展大有裨益。丘成桐强调:“只有接轨国际,年轻的学者们才会打破思维桎梏,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紧跟世界发展前沿。”

谈及人才培养,丘成桐指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学问是靠他国培养的,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建设数学大国的重要一关,是在本土培养一批顶尖人才。

两年前,为保障“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顺利开展,清华大学求真书院成立,丘成桐担任院长。他的目标,就是通过这个培养计划,为中国培养一批能够引领世界数学发展、能够改变基础科学发展的顶尖人才。

为此,丘成桐前往全国各地走访中学甚至小学,选拔综合素质优秀且具有突出数学潜质及特长的学生。他发现,历史上几乎所有数学大师都是在十三四岁时开始发力。苏联数学界一代大师、首届沃尔夫数学奖获得者盖尔范德也曾提出,对未来顶级职业数学家进行数学专业培养,应当从13—16岁期间开始。

选拔人才后如何培养?激发好奇心是第一步。在丘成桐看来,从好奇心发展出来的科学,往往会拥有比其他科学都要强大的影响力。当年,人类研究电磁学是出于好奇心;后来研究量子力学同样是出于好奇心。时至今日,这两门学问仍然居于重要地位。

为激发中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对数学学科的探索欲,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每年面向全国中学生开展。此外,他还发起“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内未涉及、教材上未覆盖的基础数学,旨在让大学生培养起真正做学问的能力,并达到世界顶尖高校的数学学科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水平。

如何从根本解决“卡脖子”问题?

作为应用数学的相关领域,人工智能学科近来广受热议。丘成桐认为,人工智能没有数学是完成不了的;而数学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数学家会被AI取代”的观点,他预测人工智能十年之内不会对人类的社会结构产生大的影响,大部分关于AI要取代人类的言论都是“危言耸听”。“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在于它目前来说还只能把很多现有的资料整合起来,融会贯通,但是很难形成科学观念上的突破,这意味着人工智能还无法像人那样有原创性的思考。”

丘成桐还指出,要想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真正突破,应用数学家要对基础数学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应用数学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基础数学发展的前提下,并加强与工程结合。”

“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基础研究,走出自己的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他说,“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核心数学的研究水平开始追上时代,核心数学包括数论、代数几何、微分几何和表示论。如果政府能够制定有效政策,大力支持这些研究方向,上下一心,那么我们国家数学相关方向就有希望在5年到10年后追上欧美各国,但一定不会是件容易的事情。而目前组合数学、概率论和统计学还是短板,亟待充实。另外应用数学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基础数学发展的前提下,并加强与工程结合。人工智能这个学科,真正创新仍然不多,究其原因是中国的应用数学家对基础数学没有足够深入的认识,在训练年轻的学生时,必须要进行改正。”

对中国数学学科未来的发展,丘成桐充满期待:“希望至少有十间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至少有一小批的年轻学子有志气成为世界一流的学者,做出突破性的工作,能够在学术界引领风骚,影响数学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丘成桐

1949年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6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1971年获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82年33岁时获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菲尔兹奖。

他对微分几何学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证明了卡拉比猜想(Calabi Conjecture)与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Positive Mass Conjecture),并对微分几何和微分方程进行重要融合,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几何、拓扑、理论物理学方面成就卓著,曾被国外同行评价为“数学皇帝”。

作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丘成桐现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求真书院院长,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致力于为“数学强国”做贡献、带新人,促进中国数学学科的发展和数学人才的培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