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独特上海“摊”
第10版:封面报道 2023-05-29

独特上海“摊”

王仲昀

大学路限时步行街。摄影/王哲

BFC外滩枫径市集。摄影/王哲

5月20日,环意公开赛在青浦举办期间的骑行嘉年华精品市集。摄影/姜浩峰

虹泉路“首尔夜市”。摄影/王哲

市集逐渐演变为大家互相交流的公共空间,有趣的灵魂在这里惊喜相遇。

记者|王仲昀

临近晚上10点,悦悦书店的摊位前迎来最后一位顾客——在此值守了两天一夜的保安师傅。师傅在摊位上拿起书,看了又看,最终选了一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

这里是上海杨浦区大学路。周末的傍晚,夜幕降临时,一串串灯带点亮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排私家车停在马路中央,车身上五颜六色的装饰,在灯带的映照下显得更鲜艳。

既有旺盛的人气,又不乏摊主与顾客之间充满惊喜的互动,5月末大学路最新的集装箱市集刷新了人们对于摆摊和市集的印象。在“一百个后备箱市集”上,私家车打开后备箱,摆起了摊。各种文创、手工艺品琳琅展开,还有一长排书摊,犹如一个嵌在市集里的小型书展。

热闹的上海“摊”又何止大学路,自5月以来,《新民周刊》记者实地探访了沪上各大市集,从静安寺商圈的安义夜巷,到BFC外滩枫径市集(以下简称外滩枫径),各式各样的摆摊让人目不暇接。

摆摊经济在上海的土地上迅速地完成了迭代。这种新兴的经济形式,究竟是现代大都市为增添烟火气而创造的概念,还是可以为城市发展创造实实在在价值的产业?上海“摊”,正在给出自己的回答。

上海摆摊迭代,拒绝“千集一面”

《新民周刊》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市集的由来,大多能追溯到2020年“五五购物节”与“夜生活节”。彼时城市刚刚经历了新冠疫情最初的考验,亟需提升人们的消费信心,重现烟火气,而市集的灵活形式让一些无法承担高额房租的小商家找到了生机。

外滩枫径,就是当时依托于复星BFC外滩金融中心打造的夜经济项目,于2020年6月6日正式开启,此后每逢周末限定开放。该项目负责人杨博凯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在上海外滩这样的城市核心地带能有如此规模的步行街,外滩枫径最初得到了政府层面关于发展夜经济的大力支持与鼓励。

“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市集局限于吃吃喝喝。因为在我们看来,以吃喝为主的形式比较单一,可能是市集最初的原型。外滩枫径在经历了前三个月的尝试后,开始努力找到不同的主题,在规模和丰富度上也有了很大提升。”杨博凯说道。

最近有关上海市集的媒体报道中,有一条评论说道:“虽然挺好,但是能卖点除了义乌小商品之外的东西吗?”针对这个问题,眼下上海的市集们正在做出努力。

5月初,记者来到外滩枫径,这里已经变成了“露营”主题的限时生活节。写有“拒绝内卷”的小帐篷里,有人就地躺下,留自己的宠物狗在旁溜达,而卖酒的商家打出了“露营配酒越喝越有”的标语。沉浸式的露营体验,在城市中心被最大程度地还原。

今年春节期间,外滩枫径围绕中国风与海派文化,打造了“围炉煮茶”主题的市集。“疫情之后,大家想走出门,与亲朋团聚相见。考虑到人们这样的心境,我们再结合了时下比较流行的围炉煮茶,举办‘围炉大会’,不仅有煮茶,我们也煮咖啡,煮红酒,还有威士忌。”杨博凯告诉记者。

围炉过后,待3月来临,外滩枫径又借助上海时装周与“三八妇女节”的契机,打造女性主题的市集。不难看出,外滩枫径近两年已经探寻出一些设计市集主题的思路。据杨博凯介绍,这些主题市集,一是结合上海这座城市的最新动态;二是以每个月不同的节日,以及不同季节作为基础,再融入新文化现象与流行体验。

静安区安义夜巷,最新的美食节让人目不暇接。保加利亚的红酒,捷克的利口酒,传统中国风的桂花酒,还有上海本地力波啤酒,人们在这条长约百米的小巷子,就能尝遍全球各地美酒。而位于杨浦区大学路的市集,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始终根植于自己“大学路”这一独有的标签。

5月20日当天,来自复旦大学音乐剧社的十余位同学手拉手,站上了大学路“一百个后备箱”市集的临时舞台。年轻的剧社成员们觉得,这是与剧场演出完全不同的体验,与观众的近距离接触,让人很兴奋,表演起来也更放松。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大学路市集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个挑战,我们要去发现一些‘花钱买不到’的价值。”符春晓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大学路见到符春晓时,初夏微风从头顶穿过,她正和同事在路边的树下休息。“一百个后备箱”市集是大学路第一次尝试摆到限时步行街,而眼前良好的效果超过符春晓的预期。

符春晓是大学路市集策划方创智天地市场部的工作人员,在此已经工作数年。大学路市集由来已久,能追溯到2011年。2020年之前,市集停留在朴素的形态,摆摊商家相对固定,时间久了自然出现老化与同质化的问题。“一开始这里还是以小商品零售为主,有些东西可能你看一两次还行,但是你看过10次就没有新鲜感了。”

符春晓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创智天地跟同济设计创意学院成立了公共空间的联合实验室“Meetu Lab”,从今年4月的知识艺术节开始,学生们在整条大学路开展了关于商业垃圾可循环的调研。“我们提供整个创智天地作为他们调研的田野,之后这些调研又能够为我们的整体运营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以此来打造更加环保、更绿色的公共街区。”

在“一百个后备箱”市集上,记者看到了一对来自复旦和同济的大学情侣摊主。两人都喜欢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这是他们第二次来大学路摆摊,主要卖一些和书法有关的文创。一个月前,当他们通过学校社团的渠道获悉这里有免费开放给学生的“点子换摊位”活动,便尝试报了名。女生刘同学来自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她说,和学校社团活动相比,走出校园,走上街头,与人们有更多交流,让人的眼界也变得开阔。

符春晓介绍,创智天地多年来和杨浦区高校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平常在大学校园里也有各种路径分享最新的活动,并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

除了大学生,现场47个私家车摊主里,有一些摊主是周围社区的居民。比如摆起“爱心义卖”摊位的车主叶晓韵,开一辆贴有黑黄色“蝙蝠侠”车衣的轿跑,后备箱里装满了向日葵。这些向日葵10块钱一束,所有收入将以不同形式捐助贫困孩子。

“这些故事只有在大学路才会发生,这就是大学路的魅力所在。”符春晓说。她指着大学路周围的楼宇表示,从办公人群,到周边居民,再到路尽头的大学,一种涵盖社区、校区、园区的联动生态,为大学路市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人间烟火与市容环境如何平衡?

作为一座拥有近2500万常住人口的大型城市,上海的摆摊经济不会局限于市区精致洋气的市集。在广大郊区,摆摊也有了一些新动向。

早上6点刚过,天微微亮,奉贤区南桥镇沈陆村的村民沈老伯和老伴儿拉上前一天自家田地里新鲜采摘的蔬菜瓜果,开始赶路。用不了多久,老两口抵达了村子中心位置——位于南庄路北侧的南桥镇沈陆中心路自产自销疏导点。

从三轮车上卸下蔬菜,摆放到固定的摊位上,再将疏导点准入证挂在脖子上,老人开始了早市的营生。菜农们的摊位上摆着黄瓜、番茄、四季豆、土豆、小白菜、鸡蛋等,供来往的顾客挑菜问价。

南桥镇南庄路是一条典型的城乡交界线。以前,南庄路沿线分布有多个蔬菜设摊点位,村民们自家种的菜吃不完,就去马路边摆摊售卖。到了夏令时节蔬果上市,村民占道设摊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交通安全,环境更是脏乱差。摆摊的大多都是奉贤本地农民,且以老年人为主,城管队员处置此类情形时多以教育劝阻为主。于是执法队员前脚刚走,设摊农户后脚就又来了。

占道设摊管理成本高,又面临反弹回潮,一度成为奉贤区城市治理的难题。

今年5月上旬,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发布了《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十个方面整体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措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确加大特色经营活动支持力度。特色经营活动主要指属地政府综合考虑不妨碍通行、不危害公共安全、同时居民也有需求等各方面因素,科学划定区域,允许设摊经营。

另外,《措施》表示在符合条件的区域内支持外摆位设置,也支持夜市和步行街等新业态发展。

近来上海市集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或许离不开上述最新《措施》。在新版《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出台后,奉贤区城管执法局在平衡市容管理需要和民生需求之间,探索推进疏导点建设。

沈陆中心路自产自销农产品疏导点,便是首批启动建设的三个点位之一。从标着编号的货柜式摊位、到临时垃圾投放点位,从点位附近划定的停车区域、再到入口处一目了然的告示牌,“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让沈老伯们摆摊有了着落。

《新民周刊》记者了解到,除奉贤区外,目前,黄浦、静安、松江等区也已开展夜市、特色集市、外摆位等新业态试点。

不过,上海不再全面禁止摆摊,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摆摊。最近在网红马路安福路上,一些利用私家车后备箱摆摊卖草莓的摊主,就遭到了街道志愿者的劝阻。在这些人流量大的马路上随意摆摊,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

根据徐汇、长宁等区绿化市容局的说法,目前辖区内所有地方都不允许无证摆摊,城管看到无证摊点会进行劝阻。

未来,上海市城管执法系统将根据上文中《措施》的任务要求,以奉贤区为样本,加强对新业态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平衡好“烟火气”与市容环境的关系。

“其中一大原则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开展试点。”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徐志虎表示,“在此过程中,市区要发挥商业发达、人流量大等相对优势,因地制宜设置周末集市、分时步行街、外摆位等新业态;郊区要发挥腹地广阔、邻近田间地头、农产品供应充沛等侧重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绿色田园建设深度参与疏导点规划建设管理。”

“摆摊热”为大城市带来什么价值?

上海以外,北京、成都等大城市近年也积极探索摆摊经济。热闹背后,这种焕新的经济形式,究竟能为城市发展创造怎样的价值?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楠接受《新民周刊》采访表示,受三年疫情影响,经济正处于复苏中。在国家追求结构化转型过程中,离不开“高质量发展”,而发展“高质量”的服务业正是一个有力的抓手。

“服务业也许不是实现一夜暴富的行业,但它对于创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价值。”李楠指出,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对于促进以摆摊经济为代表的服务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发展摆摊经济等服务业的关键在于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管理的原则应该是‘抓大放小’,重点是保证市场规则的稳定性和确定性,通过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性,规范市场环境的安全、整洁、干净和便利性,而不是对摊位经营的内容做具体指导或者严格限定。”

对于摆摊经济创造的价值,符春晓认为,市集具有为某个地块打造独特名片的潜质。“在大学路市集的运营中,我们追求的是‘输出’,我们更看重的是每一次的市集能给周围的生态伙伴带来什么,比如学校学生能得到什么,临街的商户能得到什么,在地的居民又能得到什么。带着这样的意识,我们发现市集逐渐演变为大家互相交流的公共空间,有趣的灵魂在这里惊喜相遇。”

而在杨博凯看来,摆摊经济是对于城市烟火气的灵活补充。外滩枫径依托于外滩这一上海地标,他认为市集与地标在此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以前人们对外滩的印象,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打卡陆家嘴光鲜的城市景观。但在地标和宏大景观之外,似乎总少了一点烟火气。现在外滩枫径市集成为了一种补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