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宝兴里》:笑声中走过的昨天今天,还有明天
第54版:文化 2023-05-29

《宝兴里》:笑声中走过的昨天今天,还有明天

王悦阳

《宝兴里》云集了一批著名笑星和实力演员。

上图:《宝兴里》生动展现了一群上海小老百姓。

左图:《宝兴里》讲述的是老旧小区旧改故事。

左图:每个可爱的角色都各自讲着对生活和上海的热爱。

在演出娱乐多元化、滑稽戏不复当年兴旺的今天,一部求新求变又充满着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立足百姓的好戏,能够“破圈”引起广泛关注与好评,着实令人感到欣慰且难得。或许,扎根生活,贴近人民,融入时代,守正创新,才能让曾经代表着“海派文化”的滑稽戏,在新的时代以全新的都市喜剧焕发新生。

记者|王悦阳

时光里,七十年的岁月,凝聚成点点滴滴的珍贵回忆与许许多多的难忘故事。舞台上,一座里弄的沧桑变迁,通过几代可爱、真实、善良的上海人群像,演绎得淋漓尽致,有血有肉,笑声中带着泪水,幸福里有着不舍……2023年5月26日至5月28日,新一轮都市喜剧《宝兴里》明星版将在美琪大戏院硬核回归,重燃上海市井故事生命力。

都市喜剧《宝兴里》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上海滑稽剧团联合出品制作,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特别支持,金牌喜剧编剧、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王宝社创作,中国著名戏剧导演李伯男、沈刚执导,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表演奖”榜首、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与三度获得白玉兰戏剧主角奖的滑稽表演艺术家龚仁龙、新一届白玉兰戏剧配角奖榜首获得者小翁双杰首度同台飙戏,共塑喜剧盛事。此外,还有影视剧知名演员余娅、知名笑星舒悦、知名主持人周瑾以及上海滑稽剧团一批实力派演员共同献演,可谓星光熠熠,阵容强大。

这是一部聚焦城市旧改搬迁弄堂生活的都市喜剧,老中青三代喜剧人精诚合作,共同打造沪上喜剧盛事,全字幕演出打破方言障碍,去年首轮9场上座率皆达98%,2个小时的演出融合了167个笑点,赢得了几代观众的好评,大麦评分高达9.1分。许多上了年纪的宝兴里老居民观看该剧后,引发了对往昔岁月的无尽怀念与感慨,而更多年轻的90后、00后观众,为了看全不同演出阵容,甚至二刷、三刷该剧……在演出娱乐多元化、滑稽戏不复当年兴旺的今天,一部求新求变又充满着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vv立足百姓的好戏,能够“破圈”引起广泛关注与好评,着实令人感到欣慰且难得。或许,扎根生活,贴近人民,融入时代,守正创新,才能让曾经代表着“海派文化”的滑稽戏,在新的时代以全新的都市喜剧焕发新生。

耳目一新,“都市喜剧”

《宝兴里》的创作根植于真实生活。故事原型、黄浦区外滩街道的“宝兴里”距外滩一步之遥,是绝对的市中心黄金地块,但蜗居其中的居民却过着“七十二家房客”的日子:生活空间逼仄,有的还在使用手拎马桶,居民们迫切希望尽快改变这样的生活。2019年下半年,宝兴里启动旧改。在“申城第一居委”的努力下,宝兴里创造了上海市大体量旧改当年启动、当年收尾、当年交地的新纪录,实现百分百自主签约,自主搬离旧街区。该剧就以上海宝兴里旧改搬迁故事为原点进行创作,刻画了弄堂居民们经历“盼旧改”“怕旧改”,最终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克服种种困难、放下对繁华闹市的难离之情,实现百分百自主签约,自主搬离旧街区的心路历程。展现上海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动真感情、下真功夫,打造人民城市建设、“上海样本”的生动实践。

全剧集结了一流主创阵容,塑造了一个个平凡而真切的生命,书写了一段段有血有肉、笑中带泪的百姓故事。大幕拉开,一个个亭子间映入眼帘,一个个小老百姓跃然台上。你会看到网红馄饨店老板娘的热情敬业、你会看到房东和外籍租客的契约精神、你会看到时髦精和妻管严的精打细算,你也会看到上海老人的优雅体面……此次全面升级的全明星版《宝兴里》,在人物的个性化塑造上下足功夫,深挖每个角色的喜剧性,展现更加立体饱满的众生相。

弄堂对于上海人,就如同胡同对于北京一样,意义非凡,情怀厚重。小小的弄堂,不过百余米,但爱动脑筋的上海人会把“螺蛳壳”布置得像洋房一样,它是千万个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儿时记忆。全面升级的《宝兴里》的舞台上将会看到更多专属弄堂的声音、触感和味道,加深一波老上海的“回忆杀”,让更多观众真切地体会到高楼大厦间隐藏着的那股热气腾腾的烟火气。

事实上,《宝兴里》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滑稽戏作品,而是一部希望打破观众圈层的“都市喜剧”。对此,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表示:“《宝兴里》将上海滑稽界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及影视剧演员的加盟,是融合多种喜剧形态的舞台剧新生态样本,希望让大家看到一台耳目一新的喜剧。”正如李伯男导演所说的那样:“《宝兴里》是一部特别接地气的作品,我们会用‘以小见大’的创作方式,通过旧改工作展示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去聚焦繁华都市中每一个具象的家庭,将城市文脉中最富有生命情感的画卷展开。”

“神仙打架”,其乐无穷

所谓的都市喜剧,戏剧结构是核心,方言运用是手段,喜剧表达是效果。它既融合了传统的滑稽戏、独脚戏艺术精髓,更有国外演员加盟……有趣的是,这群“神仙打架”组合,并没有因为各自展现的艺术风格不同而使得《宝兴里》变得不伦不类,互相之间格格不入,相反,在方言喜剧的大框架下,围绕着宝兴里拆迁的主题,铺展剧情,展现冲突与矛盾,既合情合理又充满喜剧元素,每位演员从人物、剧情出发,都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展现出浓浓的海派韵味。

“旧改本身就是个‘喜剧’,是让大家生活越来越好的喜剧。”该剧主演,年过古稀的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个在宝兴里住了一辈子的居民花家阿公,随着上海解放,9岁的他就来到了宝兴里,也见证了第一个居委会的诞生……他是弄堂活地图,见证了宝兴里的岁月沧桑,但因为年纪大了,对很多旧事记不大清,常常会闹笑话。正是这位和宝兴里有着密切接触和深厚情感的老人家,也是动迁时遇到最大的“钉子户”。

“旧改来临,有搬得慢的,有说话不好听的,都很正常,故乡难舍,故土难离。”王汝刚这次塑造的退休工人,在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很多原型,尽管花家阿公的记忆力衰退了,但他却是个可爱的老人,王汝刚以花家阿公的身份说道:“我是个‘三等老人’,以前是等吃、等睡、等死,现在等着抱孙子、等着拿补偿款、等着实现中国梦。”最终,花家阿公带着留恋与不舍的情感离开了老房子,又满怀憧憬地奔赴新生活。王汝刚在这个人物里注入了很多个人的情感和经历。“我从小在宝兴里那边生活过,对老式里弄房子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对里面居住的人和邻里生活,还有他们的思想和心路历程是特别熟悉的。旧改的过程里,很多居民都有很矛盾的想法,既想改善生活,也舍不得故土,所以居民有各种各样的反应,都是再自然不过的情感流露。”也正因此,他对这些老旧小区面临拆迁居民的喜怒哀乐都特别理解,希望用滑稽戏这样最具上海文化特色的剧种,演好上海人的故事。

此次再度演出,不仅演员阵容更强大了,在导演沈刚的再度加工下,许多有笑点的演出细节也有待进一步深挖。近一个月来,71岁的王汝刚在排练厅忙得像陀螺,大段的台词早已烂熟于心,尽管如此,每回与青年演员对戏,有了新噱头好点子,他总是会掏出笔,将重要的细节记在巴掌大的笔记本上。“越是熟悉的事也越难演”,因此他全身心地投入丝毫不敢懈怠。“表演是有技巧的,但舞台呈现却要自然而然,我们要做到的是——精心设计、自然流露。”时隔15年后再度和上海滑稽剧团演员们一起合作,这句话既是王汝刚对后辈们的敦促教诲,也是自己艺术追求的总结体现。舞台上的花家阿公也更好地诠释了这句话,有人物,有情感。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一把蒲扇轻轻拍腿,追忆往昔,一把扫帚拂去尘埃,展望未来。

此次全面升级的《宝兴里》,将话剧演员余娅扮演的文阿姨的身份从上一版本的居委会主任改为居委会书记,用自己的智慧妥善解决每家每户的实际困难,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真真切切地打消了居民们“故土难舍”的顾虑。在故事情节上,加入海外华侨寻根等元素,紧密了大时代与小人物的命运交织,通过讴歌小人物的希望与梦想,反映了大时代的恢弘变迁。还有此次全新加盟的沪上喜剧明星舒悦和东方卫视中心著名主持人周瑾,前者将情景剧《开心公寓》中的“肖百达”搬上舞台,后者将饰演一位说话喜欢夹杂外语的都市白领,这对夫妻古灵精怪浑身是戏,将为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滑稽演员的魅力就是一上台就能让你噗嗤一乐,一动作就让你乐不可支,一开口包你笑痛肚皮。滑稽表演艺术家小翁双杰就有着这样的舞台魅力,尽管演绎的多数是小人物、小角色,却充满喜剧色彩,俏皮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搭配青年演员陈思清曼妙的身段和矫揉的声色,将花家阿公无所事事却又好高骛远的儿子花池与专挑动迁户“下手”的女骗子金薇,演绎得丝丝入扣精彩万分,举手投足间就是当年弄堂里厢的“阿诈里”,他们的“矜持”组合,给角色以标签化的人物塑造,极具喜剧效果。

红花需要绿叶配,再好的主角也需要配角的陪衬。一部成功的喜剧定然离不开黄金配角的帮衬。《宝兴里》亦是如此,群像式的描绘展现邻里之间浓浓的人情味。狭窄而悠长的弄堂里,有优秀青年演员沈远出演的网红馄饨店老板娘,曹毅扮演的房东刘守与《爱情神话》里“亚历山大”扮演者Hamza演出的外国房客亚历山大……南腔北调,说学逗唱,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国籍,每个可爱的角色各自讲述着对故土的留恋,对新居的期待,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

轻松而过,岁月留痕

尽管众多优秀喜剧演员济济一堂,但究竟应该如何用喜剧的形式,生动精彩地表现一个重大的现实题材?用李伯男的话来说,《宝兴里》要做的就是松绑,尽可能地用不同艺术的融合、碰撞,来减少命题作文对创作的束缚。就像演员队伍中有上海人、浙江人甚至外国人一样,上海这座城市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上海的舞台自然也可以包容天南海北的喜剧形式。

都市喜剧,尤其是以上海话为主的都市喜剧,会不会成为观演的障碍?王汝刚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其实很多新上海人很想听上海话、想学上海话,全程配有字幕的都市喜剧《宝兴里》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上海话入门教材。他还举了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例子。1982年4月,侯宝林随团赴香港演出,到香港后,就有记者问侯宝林:“侯先生,香港人讲广东话。你说的相声,香港人能听懂吗?听不懂,会有人来看你的演出吗?”侯宝林的回答四两拨千斤:“凡是来的,都听得懂;凡是听不懂的,都不会来。”最终,听得懂的来了,听不懂的也来了。王汝刚说:“我们非常欢迎听不懂上海话的观众也来看,因为这个戏实在精彩,我有这个信心。”事实上,该剧去年演出良好的票房与舞台效果,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的确,方言不仅不是该剧的障碍,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更出人意料地获得良好剧场效果,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作用。

本剧围绕老旧里弄改造拆迁,引发了居于此地的几代居民不同的反映与意见,既有一辈子住在这里难舍故土的“钉子户”,也有“宁要市区一张床,不去郊区住洋房”的本地居民,也不乏像男主人公吴铭那样支持拆迁,渴望改善居住条件的年轻人,甚至还有借住于此的老外“轧一脚”凑热闹……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不断的笑声之中,又蕴含着向过去告别的不舍泪水……这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一个真实背景、真实事件中的虚构故事。《宝兴里》没有过多直面演绎动迁本身,却是切入了以石库门为代表的上海市井生活。石库门里发生的故事,推展开来,就是上海人的故事,上海的故事。

宝兴里的市井生活,搬到了华丽的舞台上,典雅对接市井,传统对接时尚,合力呈现的,是上海的A面和B面。正如作家马尚龙观看后所评价的那样:“前前后后几十年的上海故事,在《宝兴里》若隐若现;轻松而过,却绝非不留痕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