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刷新“护士”概念,仁济护理为新医疗护航
第28版:封面报道 2024-11-18

刷新“护士”概念,仁济护理为新医疗护航

应琛

护理带教老师在ICU内指导实习护士操作。

人文关怀是护理的灵魂,亦是仁济护理发展特色之一。

心血管护理团队指导患者进行锻炼。

中国内地首例居家血透(HHD)的实现,仁济血液净化护理团队功不可没。

2023年仁济医院护理人员在新加坡进行访学。

神经外科护理带教正在为瑞典留学生进行临床教学指导。

他们以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人文理念,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最脆弱的时候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帮助患者走出疾病的痛苦、回到明媚的生活中。

记者|应琛

“以仁人之心关爱病人,济世之术服务病人。”这是仁济护理执着追求的理念。

仁济医院护理学科是中国历史最长的护理学科之一。1896年,医院开办高级看护学校;1914年注册的“仁济护校”是中国最早的护校之一。

如今仁济医院四大院区共有护理人员2900余名,护理队伍的学历结构及职称结构长足发展,现有硕博士50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高级职称42名;临床护理专家9名、专科护士18名、研究型护士7名;中华护理学会副主委1名、专家库成员15名、上海市护理学会主委3名、副主委5名。

可以说,百年仁济护理史不仅折射出上海护理学科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护理学科发展的水平,对整个护理学科起到标杆引领的作用。仁济医院不单单是培养护理人才的摇篮,更是护理理念革新与护理科研创新的沃土。

仁济医院护理部建立了护理人员分类阶梯式培养路径,形成了包括临床护理、专科护理、护理科研、护理教育与管理等四个发展方向及能级管理制度,为护士搭建了多元化成长阶梯。

仁济护理还有红色的底色。1938年,左英从仁济护校毕业后留院工作,1938年,她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仁济医院内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同时还带着护士姐妹奔走在工人夜校,向民众传授救护知识,秘密募集支前药品、寒衣,组织慰问四行仓库孤军……参军后,左英带领着来自上海的医护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新四军军部医院。去世后,其家人根据左英的遗愿设立了“左英护理奖”,这是上海护理界的最高荣誉。

在仁济医院,“护士”的概念被一次次刷新,他们以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人文理念,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最脆弱的时候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帮助患者走出疾病的痛苦、回到明媚的生活中。

危重症护理,挑战护理专业巅峰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仁济医院院落,全新的一天开启。

重症监护室里,生死拉锯日夜上演,而护士们的工作,就是要在患者最脆弱的时候,给他们最大的帮助。

今天的护理专业,早已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简单的打针、上药,特别是重症医学护理团队,他们提供的专业护理和心理支持,成为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着救治效果和医疗质量,集中体现了护理在医疗中的重要价值。

2023年5月,一位60岁的患者被紧急从其他医院转入仁济医院ICU病房,接下来的100多天,这位患者成为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团队需要面对的又一个挑战。

患者最初因为感染病毒引发重症肺炎,已经在外院接受了2周治疗,由于病情严重,患者经历了高流量吸氧、清醒俯卧位、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治疗,转入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时,患者有高热症状,CT检查后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肺曲霉病。同时这位患者还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种种条件都指向这将是一次艰难的救治。

患者在气管切开状态做俯卧位通气,面临着多种风险。仁济医院重症医学医护合作,首先要执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仁济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厉燕介绍道,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激素抗炎、抗凝、抗纤维化、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仁济医院护理部考虑到患者病情特殊,派出5位护士专班护理。

厉燕介绍,救治过程中,护理团队不断创新护理方式来实现精细化的护理。

患者气管切开后,需要放置气切套管来辅助通气,这位患者出现了气切套管处溃疡这种少见现象,为了保证安全,改用一种特殊的延长型导管,这就需要护理时更加精细,如果护士为患者吸痰时对导管位置产生影响,很可能带来其他的问题。护理人员将装置进行了组合,最终很好地解决了保持导管精准位置的难题。俯卧位时间长,也会有其他的风险,比如眼部容易水肿,带来眼部疾病的隐患。为此重症医学护理团队因地制宜地在患者颈部留出空隙,同时抬高头部位置,既方便了治疗操作,又避免了眼部压力的增加。

尽管精心治疗和护理,这位患者治疗过程中病情还是起伏不定,有恶化的趋势,呼吸机辅助通气已无法达到机体呼吸需求。这个时候患者必须建立VV-ECMO高级生命支持,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才能给救治带来机会。

长时间的治疗,对镇静、镇痛和抗凝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团队增加了检查监测频率,采用了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系统,时时刻刻关注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在ICU救治35天后,患者撤离ECMO,后期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早期康复锻炼,第106天出院转入康复医院。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田梅梅说,类似的救治,在仁济医院并不罕见,面对挑战,重症医学护理团队从不退缩,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奚慧琴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仁济医院一百多年来,始终将护理看作是与医疗同样重要的专业技能。上世纪70年代中期,医院建立重症监护室,护理部开始对危重患者开展科学、专业、有效的护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仁济医院就将护士送往日本、美国进修,到现在仁济护士留学进修的脚印已经遍布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和亚洲发达国家,其中一些留学护士取得了海外硕士学位。

1995年,护理部设立三级质量控制管理,即由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分级分层管理,增加护理质量把控。时任护理部主任丁学易和护理同仁在临床上推广规范化护理流程,将护理质量放在首位,使护理质量的考核从印象化向量表化发展,成为卫生部制定护理大项指标管理的最早雏形。另由丁学易牵头的“新形势下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系列研究”课题先后获得上海护理科技奖三等奖、全国护理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奚慧琴介绍,仁济护理以“强技术、塑品牌,秉持价值医疗”的理念,大力推进护理专科化、服务精益化。“十四五”期间着力建设危重症、手术、消化病、血液净化、肝移植、心血管疾病等六个护理亚专科,并初见成效,为患者提供了高品质护理。医院对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与扶持,由分管院长挂帅引领,从完善护理学科建设的管理机制,到提供包括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保障条件,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协作,以促进护理重点专科建设发展。

护理人文,关注完整的患者需求

护士需要一双妙手,更需要一颗仁心,人文关怀是护理的灵魂,亦是仁济护理发展特色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任手术室科护士长的朱晓平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推行围手术期系列化心理护理,并在国内率先开展护理服务文化创建工作。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尤其2000年之后,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范围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任仁济护理部主任赵爱平敏锐地察觉到,护患纠纷有增加趋势。在她看来,护患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正是长期以来护患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针对这些问题,护理团队整理了12种情景下与患者沟通的护理语言,包括如何进行安慰、激励,患者发怒时如何安抚等,并总结成模块,编入新护士的入院手册中。

记者了解到,在人文方面,仁济护理不仅有早期的“十二字沟通语言”“期望护理”“一米线服务法则”等,护理团队还编写了《护患沟通指导》《护士人文修养实践》《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等书籍,从临床护理工作实际出发,以临床案例导入,以实践活动方案为重点,为护理人员示范了各种情景的沟通方法。相关课题多次获得上海护理科技进步奖。

更值得一提的是,仁济护理部还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将在人文建设中好的经验做法分享给全国的护理同道。

2012年,以“优质护理——人文与专业并行”为主题,仁济医院举办第一届国际护理论坛。国内外知名学者与专家共同探讨有关护理的职业精神、护理人文、服务文化与理念、医者的疗伤艺术,以及人文教育对护理专业的根基作用等议题。

2016年,仁济医院乳腺外科病房率先开设叙事护理,并开通了“心灵病房”专属公众号,建立起通往患者心灵的桥梁,让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感受到温度和情感。

叙事医学旨在通过文字的书写和交流,在医患之间架立桥梁。叙事护理则是叙事医学延伸出的一种新的护理实践,同样注重通过“吸收、解释、回应患者的故事和困境”来提供充满尊重、共情和生机的医疗照护。

在此后的临床护理实践中,仁济护理进一步创新叙事护理实践模型,通过线上心灵病房、线下树洞信箱,搭建医患沟通双平台,零距离倾听、共情与反哺,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印发以及《上海市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颁布,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人文建设的必要性,为提升优质护理内涵、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指引了方向。

180年历程给予了仁济医院深厚的文化底蕴,护理作为医院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护理人文的建设得到医院大力的支持。在医院党委及精神文明委的指导下,护理部积极开展“人文关怀病区”评选活动,并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专家,以更广泛的视角评价护理人文关怀实施效果,帮助护理团队打开思路。副院长王争高度重视护理人文工作的开展,并明确要以护理的人文精神指导护理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真正落实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工作要求。

人文关怀的评价是对这项工作的客观评估,将患者的感性体验转化为量化指标,更客观地体现出人文关怀质量。以SERVQUAL质量感知模型为基础,仁济护理从服务感知维度建立护理人文关怀的评价标准,客观评估人文关怀的实践成果。

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奚慧琴表示:“医院正在开展人文关怀病区建设,希望多措并举,将‘治疗’真正转化为‘疗愈’,赋予护理灵性与温度。”

专家型、研究型护士,勇创多个“第一”

百年历史沉淀,让仁济护理部迈出的每一步都显得坚实。在坚持“专业与人文并进”的基础上,仁济护理再添“成就人才发展”的宗旨,目标是实现以患者为中心,无缝(Seamless)、安全(Safety)、个性化(Specific)的高品质护理服务。

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仁济医院快速筹建起一批具备专业性的护理特色门诊,培养了一批专科护士,涌现出很多护理专家:

主任护师贾芸,是医院首位糖尿病专科护士,开设了仁济医院第一个护理门诊,在国内最早开展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

主任护师孟晓红,是国际造口治疗师,是第一批在院内开设特需护理门诊的临床护理专家之一。至今为止,专科门诊数已达6万余人次,年门诊量接近1万人次。

主任护师仇晓霞,是肿瘤护理、疼痛管理和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的专家,开设了浦东第一个血管通路专科门诊。她还培养了一支静疗护理团队,团队门诊年均接待院内外置管维护1万余人次。

仁济医院专科护理近年来快速发展,专科护理品质不断提升。医院共有10大类18名专科护士引领专科护理发展。23个专科护理门诊开展线上线下护理咨询、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多项服务。其中,伤口造口护理门诊专业覆盖面广,门诊量蝉联全市第一。血管通路门诊年服务1万余名患者,开展多项前沿穿刺技术。儿童肝移植护士为移植患儿提供长期随访服务,帮助患儿家庭克服困难,提升患儿及照护者生活质量。

如今医院护理服务充分延伸,病区出院随访率从30%提升到100%全覆盖,为出院患者提供一份安心保障。

仁济医院护理服务形式向多元化发展,23个“互联网+”护理门诊、40名护士在线咨询,着力提升优质护理资源可及性及便捷性。“互联网+”护理门诊已覆盖伤口造口、血管通路、内分泌疾病、老年护理、慢性肾脏病、儿童肝移植等多个专科。

中国内地首例居家血透(HHD)的实现,仁济血液净化护理团队功不可没。

2018年9月,上海市卫健委批准仁济医院作为首家“居家血液透析”技术准入单位,10月HHD实施和项目中心正式启动;11月,仁济医院选取4名常规血透患者,开始规范接受HHD培训。

肾脏科护士长、血液净化护理亚学科负责人章海芬带领团队建立居家血透患者培训课程,构建访视与远程管理系统确保患者安全,并参与《居家血液透析地方标准》的编写。为了帮助患者克服自我穿刺这一最大恐惧,护理团队还自主创新设计工具5项并获得专利。

2020年4月27日,上海患者骆先生在家里独立完成了中国内地首例居家血透(HHD),宣告中国内地尿毒症患者居家血透治疗零的突破。

为了填补国内居家血透治疗的空白,肾脏内科提前做好规划与布局,派出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到居家血透技术较为成熟的澳大利亚去学习。专科护士的出现,既大大提升了护理的品质,也满足了护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截至目前,团队已培养了5位居家血透患者,实施安全居家血透超过2000次。他们还培养自助、半自助透析患者6位,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尿毒症患者的多元化透析新模式。

专科护理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队伍,因此,在人才选拔、培养、激励等方面医院均采取了有力措施,搭建学习进修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专科护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023年,仁济护理部还牵头建立以仁济为中心的“仁济—浦南—社区”护理联盟,整合周边医联体单位,构建资源共享及发展平台。至今已签约4家二级医院、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培训基层护士专科护理能力,到探索跨医疗结构的护理服务模式,围绕生命全周期的治疗及健康需求,以专病为引,整合护理联盟中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优势,明确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职能与定位,前伸后延将医疗卫生服务送到患者身边。

仁济优质护理资源在护理联盟中充分下沉,为社区提供了多维度的能力提升举措,包括开展伤口造口、血管通路、糖尿病、腹膜透析等专科护理能力培训,构建护理慢病及专科技能整合医疗服务流程等。

创新精神深入仁济护理骨髓,成为仁济护理文化之一。

在每一天的工作中,仁济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发现患者的需求,开展护理器具创新、工作流程革新、管理模式变革,近五年所获专利突破500项,成功转化2项,获国家级创新发明奖5项,市级创新发明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8项。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科研型护士不断涌现,他们用自己的不断求索为这个有着超过百年历史的行业带来了新气象。

仁济医院临床研究中心的研究型病房于2022年6月收治第一位病人。也是从那时起,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博士毕业生季梦婷开始担任这里的护士长。“所谓的临床研究护士,是要在传统护士的基础上,增加临床研究的相关能力。”季梦婷解释道,“以肿瘤病人为例,护士既要掌握肿瘤病人的护理方法,又要能够严格按照临床试验用药的规范,比如储存温度的控制、药物的冲配和用药顺序,一旦发生偏差就会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这里的病人每天可能要接受多次采血,护士要在保证抽血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抽血的效率,照顾患者的感受度,这些都是我们尝试解决的问题。”

护理专业有很强的人文属性,季梦婷认为护理相关科研更是一种更宏观的护理方案的研究,可以和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经济学、信息学等学科,以及人工智能结合。“在我们这个科室,采用的都是新疗法,没有成熟的资料或指南可参考,需要大家都形成这样的学习氛围,带着问题去找证据、找答案。”

为护理行业迭代培养人才

从1896年开办高级看护学校算起,仁济医院护理人才教育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相较于百年前,今天的患者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与人文并进”的仁济护士始终用自己的双手和微笑,让病房变得更有温度,让患者多一份安心。

仁济医院不仅培养自己的人才,也是全国护理人才的摇篮。

仁济医院护理部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在职前教育中,每年承担全国各省区市20多所院校各层次累计500多人的临床护理教学;在职后专科培养中,大力推进专科护士培养,2019年、2023年分别获批中华护理学会血液净化、伤口造口失禁及消化专科护士京外实践基地,7个上海市护理学会适任培训基地等,每年培养专科护士近200人、接受各类进修350人次。

近年来仁济护理积极推进国际化交流,提升护理国际化水平。

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仁济护理部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护理院校及医疗护理机构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自2017年至今已选送122人次护理人员赴海外访问、交流、学习,其中9人在海外完成了深造,近20名护士参与国际护士节大会并做交流。

还有不少外国护士,在仁济医院学习、进修。依托肝脏外科学科优势,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仁济医院为来自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医学中心的医护人员提供儿童肝移植专项技术培训。仁济医院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新加坡医疗集团合作开展护理管理、慢病护理等多项培训,接受海外护士临床实习近50人次。

护理专业到今天已经有了全新的含义,护理学科正走在创新之路上。百年历史的仁济护理在“左英精神”鼓舞下,正在为专业的发展披荆斩棘、再创辉煌。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