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西医教育发源地,培养“大医生”
第44版:封面报道 2024-11-18

西医教育发源地,培养“大医生”

黄祺

仁济医院西院区大病房。左图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右图拍摄于2024年。

合信(Benjiamin Hobson)翻译的西医著作,标志着西方医学理论正式地输入中国。

带教老师在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妇产科教学。

2014年10月,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成立揭牌。

2019年,中法外科学院成立,标志着仁济医院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再进一步。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通过教育在一代代医者中间传承。

记者|黄祺

医学界同仁们提起仁济医院的医学教育,几乎都会说到这几个关键词:历史悠久、注重临床实践、严谨规范、考核严格甚至严苛……在这样的历史传承和学风熏陶下,一代又一代优秀医学人才从仁济医院走出,成为各个领域的大家、骨干,服务广大患者。

仁济医院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构建了“大思政”“大德育”“大医学教育”构架,不断推动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今天的仁济医院医学教育,已经接轨国际,通过联合办学、为海外医生提供培训等方式,让仁济医院医学教育获得了国际声誉,带来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通过教育在一代代医者中间传承,仁济医院培养的医学人才带着职业理想和追求,奋斗在守护人民健康的第一线。

现代医学教育从这里起步

自1844年建院起,仁济医院即形成师徒带教传统。沪上最早的华人西医师、外科医生黄春甫就是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雒魏林带教的学生。

近年来,通过梳理医院历史,发现大量珍贵记录,仁济医院创立初期对西医在中国传播做出的卓越贡献,越来越清晰。

仁济医院第二任院长合信翻译的《医书五种》(又名《西医五种》),标志着西医理论正式输入近代中国,成为西医东渐的里程碑。《医书五种》的翻译出版极大提升了西医学在中国的影响力,受到众多学者推崇,吸引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学习西医。

中国的第一场执业医师考试,也诞生在仁济医院。

1888年7月,仁济医院举行了一场“医学考试”。考试科目分为助产、临床医学操作、外科理论与实践、药物治疗学、创伤与急救等五项,考官共九位,来自美、英、德、法四个国家,考生仅四人。

1888年8月9日出版的《申报》以“领凭志盛”为题报道此次考试,同时刊登了一幅急救科目考场的图片。这既是中国第一次西医执业医师操作实践考试,又因在急救考场首次出现红十字标志,被史学界认为是中国第一次红十字救护演习,是红十字精神在中国的最初萌芽。《字林西报》报道称:这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红十字会演习,还首次将“医学造福人类”的价值观公诸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仁济医院作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担负起引领临床医学教育发展、培养医学生和医生职后培训的重任。

仁济医院副院长薛蔚介绍,1998年6月起仁济临床医学院曾负责全国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研究会建设具体工作,与各高等医学院校协作,开展多项教育部、卫生部的课题研究,编著系列教材和专著,数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有国家级、市级课程30余门。

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并,学院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仁济临床医学院。2010年仁济医院成为上海市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3年成为上海市第一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014年成为国家级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7年成为国家级第一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

千锤百炼,好医生这样养成

在仁济医院,患者能捕捉到这样一群“白大褂”的身影:他们走路带风、脸上洋溢着青春气息,他们或是三三两两抱着书本从花园小径匆匆走过,或是跟在查房医生的后面认真记录,或是热心地帮助病患。

对于医学生来说,在医院接受临床教育的阶段至关重要。他们耳濡目染优秀医生的人文素养、跟着老师学习掌握医学技能、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科研创新的思维,并锤炼自己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

交大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常务副主任、仁济医院妇产科狄文教授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曾获得教育部课程思政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狄文教授介绍,仁济医院临床教学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注重临床实践,让学生在临床操作中领悟到医生职业的核心理念,即用心观察诊治每一位病人,为患者提供获益最优的诊疗方案。

当患者的治疗结束,狄文教授会带领学生们“复盘”,这一次诊疗是不是采取了最合适的方案?哪些环节还有待改进?是否还要为患者考虑其他因素?狄文教授的每一个提问,都给学生们带来深刻的影响。

2020年,狄文教授领衔的《生殖系统(临床)》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套课程遵循“还原临床、接近临床、回归临床”的教学理念,提升医学生“临床胜任力”。狄文教授团队创新提出3“O”教学理念(open your mind,open your mouth,open your hand)和“BLOOM”教学体系(brain、love、operate、observe、mouth),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融入人文关怀、充实教学资源、加强操作实训、提高双语能力。

除了跟随老师在门诊、病房、手术室学习之外,模拟实训在医学临床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而仁济模拟实训中心作为国内最早建立的实训中心之一,二十多年来不断优化,成为业内标杆。

仁济模拟实训中心包含动物手术平台、综合实训平台以及模拟教学平台。中心拥有上海第一家坐落在三甲医院内的微创手术室,可以进行各类微创及开放大动物模拟手术教学。中心还有先进的3D多功能教室,可以开展解剖教学及转播手术视频教学;配备高端智能综合模拟人、产科模拟人和腹腔镜模拟人,可开展情景模拟教学。这里还可以开展美国心脏协会生命支持培训。

外科手术进入微创时代后,外科医生必须掌握各类腔镜手术技术,仁济模拟实训中心为医学生们提供了各类微创手术、检查的模拟器专科技能培训条件,医学生的双手双眼在这里得到千锤百炼。

春风化雨,塑造仁心大爱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心怀仁爱。为了塑造“大医生”,仁济医院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医学生的大医精神。

龙玫是上海交大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正在仁济医院肝脏外科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夏强院士。龙玫记得几年前刚进入临床实习不久,她有机会进入手术室观摩夏强院士主刀的手术。夏院士与几位年轻学生分享了他的职业感悟:“医生必须要心中有爱,才无愧于这个职业。”龙玫说,看着夏院士专注的眼神、一丝不苟的动作,她理解了“大医生”的含义。

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在仁济医院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不断影响学生。

仁济医院党委副书记李剑介绍,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本科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培育单位,仁济医院鼓励名师示范引领;通过组织课程思政案例大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实习教学比赛等各类教学比赛及师资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近年来,仁济医院思政教育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生殖系统(临床)》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普外科学基础与进展》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在仁济医院,医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感受医学的“温度”。

2024年的暑假,一堂特殊的思政课——仁济医院“行走的思政课堂”在福建开课,专家师生团队赴三明、永安、宁德等地开展义诊及实地调研学习。学习之外,专家师生团队还分赴基层医院开展座谈、参观和义诊帮扶活动,其中眼科主任医师陶晨带队师生团已经参与扶贫项目近十年。临床医学院的住院医师们也通过走进社区、企业等各项义诊活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在服务实践中倾听病患声音,充分感受医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近年来,仁济医院将师德师风专题教育与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能力建设、教风学风建设等有机结合,教育引导临床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全面提升政治素养、师德涵养和专业能力。

领风气之先,教学改革鼓励创新

时代前进,医疗技术不断创新,这要求医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仁济医院在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上领风气之先,为医学教育做出贡献。

仁济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袁蕙芸介绍,仁济医院领衔上海交大医学院器官系统临床整合课程的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和免疫系统四大团队,开展了以系统疾病为主临床多学科整合和单循环整合课程改革,其中《生殖系统(临床)》《消化系统(临床)》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生殖系统(临床)》获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泌尿系统(临床)》也正在冲击第三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仁济临床医学院将临床技能发展课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建立了本科阶段与住培阶段序贯制临床技能课程体系建设,以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为不同学缘结构的住培医生设定同质化培养目标。

医院利用全科教学基地和医院国际门诊教学资源,构建本科生国际化全科医学教学点以及社区教学基地网络,通过实习前社区实践项目(CPP)、社区实践周(Community Week)和实习中全科轮转等形式,为医学生提供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机会,《社区实践周》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目前仁济医院有住院医师培训基地19个,其中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基地;上海市专培基地22个,国家级专培基地6个。近年来,仁济医院百余位住专培医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扬帆计划”,执业医师首考通过率名列前茅。

据薛蔚副院长介绍,仁济在稳步推进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正在探索AI+课程,推动人工智能与医学教育融合,推进本研贯通,争取合作办学双学位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相衔接的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教育对外开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深化“双一流”建设,着力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医学生在仁济医院不仅得到了临床技能的锻炼,也获得了科研能力的提升。据介绍,仁济临床医学院3名本科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实现了本科阶段学生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突破。

仁济医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舞台,导师鼓励和帮助学生投入科研创新,为他们未来的医学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科生袁可迪在仁济泌尿团队导师带领下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金奖。泌尿科博士研究生张伟和肝脏外科博士研究生高云牧,获批主持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获得相关比赛的大奖。

接轨国际,培养医学创新人才

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和上海交大医学院国际化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仁济医院形成了具有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国内首个与北美高水平医学院校合作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办学项目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落户仁济医院,项目建设成果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处长、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执行院长邵莉告诉记者,经过十年的探索,联合办学项目已经初步形成以专业课、实践课、海外游学课为特色的课程体系,结合多维度形成性评价模式接轨北美医学教育体系,毕业生广受国内外好评。

仁济医院临床医学五年制(英文班)专业自2012年开始招生,2014年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共招收学生13届。

学院对2017—2023届毕业生进行毕业后现况调查,292名毕业生中,目前在海内外医疗及科研机构就业深造的占统计人数的94.2%;内地医疗机构就业的毕业生70%以上分布在协和、北医、复旦上医、上交医、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的附属三甲医院;毕业生在海外遍布美国、英国、德国、瑞典、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比利时等10余个国家地区,多名毕业生进入国外顶级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就业或深造。

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客观反映了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特色,这里不仅实行全英文教学,而且课程设置和教学框架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使得毕业生在继续深造或者工作时体现出优势。

2019年,仁济医院中法外科学院成立,标志着仁济医院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再进一步。

作为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摇篮,仁济医院通过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和优秀的师资团队,引领医学教育事业跨入新阶段。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