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9日 星期日
心动喀什
第7版:特稿 2024-09-28

心动喀什

热情好客的当地百姓与游客欢聚

游客在喀什古城景区游览 新华社 图

“迪力和迪雅咖啡馆”店主夫妻在表演

本报记者 唐戟

9月中旬,一年一度的上海旅游节拉开帷幕。今年的旅游节分会场中,新增了万里之外的新疆古城喀什,引发关注。

时下新疆游大热,“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是对这座新疆首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好赞誉。近期,本报记者随“追风逐日看新疆”主题采访团深入喀什地区,感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百姓的幸福生活。

一 跨国夫妻的咖啡馆

喀什古城景区2015年7月挂牌成为国家5A级景区,也是新疆唯一的5A级历史人文景区。古城景区与居民生活区不分彼此,楼下开店,楼上住人,是我国少有的特色迷宫式城市街区和生土建筑群。

在古城东片区,云集了花盆、铁业、木器、维药、帽子等各种传统巴扎,几代匠人兢兢业业守护着一份技艺。而在西片区,不少新晋网红店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其中一家“迪力和迪雅咖啡馆”,日夜顾客盈门。“这条街上有个巴郎带着非洲媳妇在卖咖啡!”周边商户和居民对此津津乐道,俨然成为古城的一段佳话。

原来,这是一对中非跨国夫妻经营的咖啡馆,店名取自老板夫妻二人的名字。小小门面,风格独特,木制门头上雕刻着夫妻俩的名字,蓝色小门上挂着他们的婚纱照。平日里,海迪雅总是在店里招呼客人,这位热情的坦桑尼亚姑娘会汉语、英语等多种语言,能跟天南海北的游客畅聊。有时她也会应客人之邀,献唱一曲非洲民歌。每当海迪雅演唱时,她的中国丈夫迪力夏提就抱着他们2岁不到的儿子,在一旁深情款款地打拍子。一家三口同框,幸福感满溢。

一曲唱毕,夫妻俩聊起他们的中非爱情故事。十多年前,就读于福州大学的迪力夏提认识了在福建医科大学留学的海迪雅,两家学校只隔一条马路,附近有家餐厅请了新疆厨师,在那能吃到很多新疆美食。一次,因为一顿新鲜羊肉,海迪雅认识了帅气的迪力夏提。此后每到周末,他们都会去那家餐厅吃饭,慢慢就相恋了。

2020年,两人在迪力夏提的家乡喀什领证结婚。2022年,海迪雅怀孕6个月时,夫妻俩辞去了福州的工作,回到喀什。借势当地旅游热,“迪力和迪雅咖啡馆”成了网红。

谈起在中国的生活,海迪雅说:“新疆是我丈夫出生的地方,现在也是我的家乡。我喜欢新疆,也喜欢在中国各地旅游,能在这里生活很幸福。”除了可爱的孩子,店里的“沙漠拿铁”也是跨国婚姻的结晶,咖啡豆来自坦桑尼亚,牛奶来自中国喀什。店里除了咖啡,还有不少喀什特产和非洲的手工艺品,都经过夫妻二人的精挑细选。他们希望以这家咖啡馆为桥梁,将中坦文化和友谊展现给更多人。

乘着共建“一带一路”东风,越来越多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迪力夏提告诉记者,他正在尝试电商代购,把更多非洲咖啡豆销到喀什,也把喀什特产销到非洲。在他看来,“迪力和迪雅咖啡馆”是中非情谊的生动见证,他们夫妻的爱情故事和幸福生活,正契合了喀什古城景区创建的初衷:让古城居民住上好房子、挂上金牌子、过上好日子。

二 农品热销就业灵活

叶城县位于喀什地区南部,素有“核桃之乡”“玉石之乡”的美称。县城以东十公里的自治区级畜牧产业示范园区内,由上海援建的叶城县冷链仓储物流基地,是目前南疆最大的。基地2020年10月开工建设,2021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2.7亿元,有仓储、交易、加工、物流、办公、生活等六大功能区,总占地面积500亩,总库存量5万吨。

在基地的6号保鲜仓库,记者见到满载新梅的货车、分拣入库的工人、来往运输的叉车……一派繁忙景象。叶城县振兴集团党支部书记钱公平说,基地不仅为广大农户提供储存空间,还有技术层面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服务,商品主要销往上海、江西、浙江等地,今年,冷库的利用率已达90%。基地有京东、顺丰、新疆果业、华凌牛业等20家企业入驻,直接解决就业岗位超300个。

“保鲜库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降低损耗,节约了我们成本,非常便利。”从广东东莞来疆投资的廖经勤,在叶城经营新梅种植和销售业务,企业入驻基地已有三年。“基地充分利用‘三区两地’交会处的区位优势,补齐南疆冷链仓储物流短板,让南疆特色农副产品更好流通。”廖经勤说,他种植的新梅被收购后,运往东部城市销售,利润可观。

曾经,因为地理和交通因素,叶城县阿克塔什镇的农作物运输困难、存活率低。如今,国家在这里成立了现代设施蔬菜农业基地,邀请专家传授种植技术,安排稳定的外销渠道,调动了当地群众种植蔬菜的积极性。

在叶城县阿克塔什镇现代设施蔬菜农业基地,记者见到了正在照料西红柿苗的吾尔克西·库尔班。今年30岁的吾尔克西从柯克亚乡搬来阿克塔什镇,搬迁前,他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地和放羊,一年不足1万元;搬迁后,他从“为别人打工”到学习种植技术“自己干”,生活越过越红火。今年,他还承包了两个大棚,种植西红柿,预计年收入10万元左右。

在叶城县冬枣种植基地,冬枣树上的枣子已成熟,颗粒饱满。基地负责人表示,新疆的冬枣糖度高、口感脆甜,品质优势显著。“特级冬枣的产值为每公斤60元,利润十分不错。”果业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积极带动当地农民参与冬枣种植,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增收致富。每户农民可承包20至30亩地,年收入达9万元左右。

“我们主要提供技术、销售等方面支持,鼓励农户承包大棚,收获的农产品由我们统销。”叶城县玉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负责人蒲金平介绍,阿克塔什镇设施农业基地建有1922座温室大棚、1800座拱棚,分配到村集体和搬迁户,棚均收入达3万—5万元,稳定解决就业2000人。大山里的农牧民摇身变为产业工人,有事做、有钱赚、有奔头。

阿克塔什镇还建有全疆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我们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免费提供吃住,帮助搬迁群众逐步实现灵活就业。”阿克塔什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吾布力哈斯木·卡吾力说。

记者看到,在安置区东侧的阿克塔什镇就业产业园内,已有服装、鞋业等8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750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月均工资1800—4000元。“离家近,钱也够,我现在很幸福!”28岁的产业园工人阿布都力艾则孜·买买提告诉记者,2018年,他和家人告别了祖辈生活的昆仑山腹地小村庄,搬迁至阿克塔什镇,同其他贫困户一起,住进了政府提供的水电气暖一应俱全的新房,开启新生活。“月收入涨到3000元以上,爱人在蔬菜大棚打工,每个月也有2500元。”阿布都力艾则孜·买买提直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现在一家五口“很开心、很满足”。

三 莎车老城邂逅非遗

2024年央视春晚的喀什分会场就在古城东片区。如今,这里成为大型沉浸式演艺2.0版本《心动喀什》的演出现场。

每晚10时半,演出准时开场。历时70分钟的精彩表演还原了东汉时期古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演出是露天,舞台与观众接近,精湛歌舞、唯美华服加上声光影等高科技助力,舞台效果令人惊艳。

夜幕降临时,记者与众多游客一起感受《心动喀什》的魅力。演出接近尾声时,天空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但没有人在意,大家的注意力都在舞台上。谁知雨越来越大,最后倾盆而下,此时恰是演出高潮,少有人退场。台下,观众们套上主办方准备的简易雨披,起身为演员鼓掌欢呼;台上,100多名演员在雨中忘我演出,没有一丝松懈,直至谢幕。70分钟充满激情的演出,不仅令人心动,也让人回味无穷。

在莎车县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记者欣赏到传说中的“十二木卡姆”。这是一种集诗、歌、舞、唱、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莎车县是“十二木卡姆”发源地,这种口传的民间音乐艺术已有5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演绎“十二木卡姆”,要耗时24小时。

75岁的于苏普·托合提是“十二木卡姆”国家级传承人,已有50多年弹唱经验,现有徒弟20多个。老人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在他心中,“十二木卡姆”值得一直传承下去。如今,“00后”开始接棒,热合麦木·吐尔孙是其中之一。他12岁学习木卡姆表演,2017年考入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毕业后回到莎车县,传承和发扬“十二木卡姆”艺术。舞台上,热合麦木·吐尔孙的表演热情洋溢,艺人们一边跳舞,一边走下舞台邀观众共舞,让观众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四 取暖用上清洁能源

新华莎车10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电站位于喀什地区莎车县恰热克镇境内,分为两处场址,占地2.7万亩,刷新了当前新疆光储一体化电站单体装机容量纪录。项目运行期间,可提供约100个就业岗位,为当地改善民生、稳疆兴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喀什地区莎车县霍什拉甫乡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交界处,因阿尔塔什村而得名。它是目前新疆最大的水利工程,兼顾发电、防洪、灌溉、生态保护等功能,解决了南疆四地州用电难问题,使南疆人民用上了更为清洁的能源,被业内专家称为“新疆的三峡工程”。

此外,在如今的喀什,小学生还能体验到前沿科技。去年10月1日开馆试运行的喀什市科技馆除了展示先进的科技成果,还打造了绿洲奇迹、科学探秘、智慧之光、未来城市四个常设展厅和童心探梦儿童专题展厅,依托于AI科技的“未来教室”也能在此体验。馆内拥有180余件展品展项,是中国最西部的科学教育基地,也是南疆首座综合型科技馆。

据了解,喀什市科技馆试运行至今,已累计接待参观者21万余人次。馆长王鹏表示,将努力把喀什市科技馆打造成一个科普平台,喀什市中小学生的“第二实践课堂”。目前,喀什市科技馆的科普活动已覆盖64所中小学校学生,极大激发了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