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AI黑科技助力“出圈”传统武术还有无限可能 体育为上海复工献出一份力
第A16版:体育生活 2020-04-13
体育场地开放情况不断更新

体育为上海复工献出一份力

章丽倩

从3月6日市体育局出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本市体育场所复工工作指引》至今,规则细条在更新、增补,而沪上众多的体育场所,也越来越多地回归到了市民生活中。理解与互谅,信心与期待,体育正以其特殊的能量,为上海的春来复苏献出一份力。 专题撰稿本报记者章丽倩

复工场地持续增开放率已达80%

电影院、剧场没开门,学校处于待开学状态,大街上的人们仍是戴着口罩出行,国内的防疫形势趋于稳定,但与真正的恢复如昔还有些距离。不过,在分布于申城大街小巷的体育场地里,市民们已经找回了不少动起来的乐趣。

应复尽复,能开尽开。3月17日,市体育局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本市体育场所复工工作指引(第二版)》,明确规定除室内游泳池、利用地下空间的密闭体育场所外,本市体育场所向社会开放取消备案,可以直接复工。3月26日,市体育局又转发了《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继续调整本市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备案工作的通知》,对原需备案确认复工的本市室内游泳池经营活动取消备案,进一步加快本市体育场所向社会开放,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秩序。

据记者了解到的数据,截至4月3日,全市共有52家市和区属公共体育场馆和2515家经营性体育场所复工开放,开放率分别达到了83.9%和80%。

一方面积极推动体育场地的复工开放,另一方面也不“一刀切”,让场地方可从自身实际出发,掌握更多灵活的选择——这也是上海体育的一大初衷。以沪上室内游泳馆的开放来说,既有以源深游泳馆为代表的冲锋在前者,也有两天前才加入进来的东方体育中心玉兰桥室内游泳馆。虽然复工有早晚之差,但在场馆负责人看来,只有做好了准备才是真正的吉日。

与别的室内体育场地相比,室内游泳馆还需要对水温和室内温度有更严格的控制,不然在申城三四月份的天气中,让泳客们感冒着凉可是不成的。疫情之下,室内游泳馆也需要关闭暖气、打开新风系统,并要保持开窗以做到室内通风。对顶棚不透光不利于日间聚热且场地较大的东方体育中心室内游泳馆来说,之所以定在两天前才恢复开放,其中也有“保暖”的考虑。

据了解,恢复开放的东方体育中心室内游泳馆,目前每天开放两场,每场时长2.5小时。该场地首日开放的400个预约名额,三个小时里就被“秒”完了。在憋了一个漫长假期后,泳客们早已按捺不住——这也是在近阶段沪上各个已开放的室内游泳馆里普遍存在的情况。

放得开也要管得牢复工时期理解互谅

农历春节前,上海各区已投入运营的共享运动场有56家,截至上周,其中的35家已恢复开放。憋了许久的年轻人纷纷撸起袖子,入场打球。不少社区健身房也陆续开门了,居家已久的老人们终于又能回归到这片熟悉的天地。不过,在疫情尚未完全退去的当下,恢复开放的众多体育场地还是守着既要放得开也要管得牢的原则。

共享运动场运营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市体育部门的规定,现在他们已不对入场打球的人进行限流控制,“不过入门测体温和现场定时消毒的环节还是得严格执行好。”也是受此影响,所以目前已恢复开放的35家共享运动场,都还没恢复到疫情前无人化管理的状态。“区体育部门和社区都有派人手来支援我们的现场管理,另外我们也招募了一些志愿者。”

虽然目前还处于疫情期,有些小型的体育场地建设工程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不过据了解,让更多共享运动场落户申城的商谈并未停下。目前,该运营公司已与各区达成了近20个共享运动场的合作意向。

在沪上众多的健身房中,那些针对老年人群设计的社区健身房属于比较特殊的一支。在忍了两个多月后,如今它们也渐渐回归到了市民身边。不过出于当下防疫的考虑,限流措施被引入其中。比如,一个时段限流15人,每个时段内限入场一次等。虽然不少市民都觉得有些没过瘾,不过值此特殊时期,大家也都能互相体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